第二领民酋长历史词典解释
官名。北魏置,唐朝人修史时,因避讳改称“第二领人酋长”。授予依附北魏政权的北方少数民族首领,未被列为中央政权的正式官职。在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职员令及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时,皆无此职品阶。北魏末期战乱后,北方边镇拥有武力的少数民族首领地位提高,进入中央政权,北齐时定为视从四品。
词语分解:
- 第二的解释
- 酋长的解释 1 ∶原始社会如氏族、部落或村落的小首领或低级首领2 ∶印度次大陆部分地区的首长或领袖如在一个村庄3 ∶北部非洲的部落首长或领袖4 ∶非洲人部落尤其是祖鲁人部落的首领或领袖
历史官职推荐:十二卫大将军
官名合称。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始置,每卫一员,正三品,总其卫府事,并统诸鹰扬府。唐朝沿置,掌宫禁宿卫、巡警、仪仗,统内、外府府兵; 德宗贞元二年 786 置十二卫上将军后,为各卫次官。宋朝为环卫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