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山摩崖造像历史词典解释
俗称喇嘛洞。在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阿金镇南三十里。据 《阜新县志》: 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3) 章嘉活6*佛带领徒弟云游到此,见山景幽胜,遂在山下创建喇嘛庙。道光二十八年(1848) 赐名普安寺。光绪年间利用海棠山上峭壁石崖,镌刻了五百余尊神态各异的浮雕佛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词语分解:
- 海棠的解释 1 2 即海棠树,落叶乔木,卵形叶,开淡红或白花,结红、黄色球形果,酸甜可食3 该植物所结果实
- 造像的解释 1.塑造物体形象。 三国 魏 曹植 宝刀赋:“规圆景以定环,攄神思而造象。”新唐书·常衮传:“今军旅未寧,王畿户口十不一在,而诸祠寺写经造像,焚币埋玉,所以赏賚若比丘、道士、巫祝之流,岁巨万计。”2.用泥塑成或用石头、木头、金属等雕成的形象。 清 张之洞 哀六朝诗:“玉臺陋语紈袴鬭,造象别字石工雕。” 徐特立 研究历史的目的与方法:“艺术家的造像便不同:我们……可以从它的肤色,脸型及其服装的
历史地名推荐:碑记镇
在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西南部。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3.1万。镇人民政府驻碑记,人口3100。以境内有碑记沟,故名。1949年为碑记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2年大佛、祥嘉二乡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