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迹 (跡) 山历史词典解释
 在今四川南部县东北四十里碑院镇北。《舆地纪胜》 卷185阆州: 禹迹山 “在南部东南三十余里”。《明一统志》 卷68保宁府: 禹迹山 “旧传禹治水至此,故名。山有寺,因崖斲石为巨佛像,层楼覆之。泉出其趾”。寺名大佛寺,明嘉靖重建。摩岩石刻立大佛一尊,高17.5米,为唐代造像。与乐山 “坐佛”,大足 “卧佛” 齐名,称为南部大佛。
词语分解:
- 禹迹的解释 见“ 禹迹 ”。亦作“ 禹跡 ”。1.相传 夏禹 治水,足迹遍于九州,后因称 中国 的疆城为 禹 迹。语出书·立政:“其克詰尔戎兵,以陟 禹 之迹。” 孔 传:“以升 禹 治水之旧迹。”左传·襄公四年:“芒芒 禹 迹,画为九州。” 唐  韩愈 鳄鱼文:“况 禹 迹所揜, 扬州 之近地,刺史县令之所治,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2.指 夏禹 治水的业绩。 北周  庾信 周宗庙歌之六:“功
历史地名推荐:东徐桃园
 村名。在山东省邹城市东南部。属香城镇。人口470。据清光绪邹县续志载,东周后期建村。明永乐四年1406年名为“徐桃园”;后分为东西两个村,此村居东,故名。主产甘薯、花生、小麦、玉米等。有公路通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