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遭者可无不为历史词典解释
不遭:犹言“不遇”。不被赏识。 谓士人不得志,身处卑位,可以无所不为。 这是旧时士人生不逢时的恚愤之辞。语出《汉书.孙宝传》:“宝曰:‘高士不为主簿,而大夫君以宝为可,一府莫言非,士安得自高?且不遭者可无不为,况主簿乎?’”颜师古注:“言士不遭遇知己,则当屈辱无所不为也。”《聊斋志异.申氏》:“至午,负一囊米至,妻问所从来,曰:‘予父执皆世家,向以摇尾为羞,故不屑以相求也。古人云:不遭者可无不为。今且将为盗,何顾焉!’”
词语分解:
- 不为的解释 1.不做;不干。诗·卫风·淇奥:“善戏謔矣,不为虐兮。”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铭始不实。”2.谓收成不好。墨子·杂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备湛旱、岁不为。” 王念孙 读书杂志·墨子六:“‘岁不为’,犹玉藻言年不顺成也。”淮南子·本经训:“是故上下
历史典故推荐:指佞触邪
唐·杨师立烽陈敬十罪檄:“献可替否,必在忠言。指佞触邪,须凭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