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公田 |
释义 | 公田历史知识 公田怎么写好看:公田书法图片 公田历史词典解释①指在井田制度下,由若干农民共同耕种,而将收获物全部缴给统治者的土地。同“私田”相对称。《周礼·王制》:“古者公田籍而不税。”②亦称官田。封建社会由政府控制的土地。《汉书·食货志》:“令命家田三辅公田。”韦昭注:“命家,谓受爵命,一爵为公士以上,令得田公田,优之也。”后代亦称朝廷所有之田为公田,宋以后则多称官田。③南北朝时按官职高低所授之田。北魏规定: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各六顷。更代相会,不准买卖。宣武帝以后,始为永赐,得以买卖。北齐、北周因之。④清代八旗井田制度下,由井田户共同耕种,而将收获物交给官府的土地。⑤清代凡为政府所有而充公用的土地。如坛地等。⑥无主荒地。《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今承大乱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 词语分解:
历史知识推荐:部①官署和行政区域通称。汉代刺史分部,又称部刺史。北齐中央诸署令丞所掌之下常分诸部。郡县也常分部置尉。北魏则有“八部”,各置大夫,地位相当于尚书诸曹;又置天地东南西北六部大人官。隋以后历朝中央行政机构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