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历史知识:

 

词条 息事宁人
释义

息事宁人

历史典故

息事宁人怎么写好看:

息事宁人怎么写好看息事宁人书法图片

息事宁人历史词典解释

    原指要减少争讼,不要生事扰民,后演变为指调和人事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汉章帝刘炟(56-88年),明帝第五子,在位十四年,在位期间,外戚势力开始增长,矛盾也逐渐激化。为了缓和矛盾,元和二年(85年)春,他向三公颁诏说:“目下正值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应顺应阳气上升之势,促使万物更加繁茂。要通知各地官府,凡非死刑案件不必察验追查,官吏之间互相争讼及民事纠纷暂不受理。以期达到平息事端,顺应万物生长之情,待立秋后再恢复往常办法。”

【出典】:

    《后汉书》卷3第148页《章帝纪》:“又诏三公曰:方春生养,万物莩甲,宜助萌阳,以育时物。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立秋如故。”

【例句】: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畏鬼者常情,非辱也。谬答以畏,可息事宁人。彼此相激,伊于胡底乎?”


连动 息,停止,平息。宁,安宁。原指不生事端,坑害百姓。后指停止纷争,彼此相安。《后汉书·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柳青《创业史》:“在白占魁要去吆东的时候,他为什么息事宁人,含含糊糊同意呢?”△常用于把已经发生的事情平息下去,使得到安宁,和睦相处。但有时指无原则的调和。→排患解难 相安无事一团和气 ↔无事生非 惹是生非 煽风点火

词语分解:

  • 息事的解释 平息事端。后汉书·鲁恭传:“刺史、太守不深惟忧民息事之原,进良退残之化,因以盛夏徵召农人,拘对考验,连滞无已。” 清 梅曾亮 书棚民事:“由前之説,可以息事;由后之説,可以保利。”
  • 宁人的解释 安定民众。书·大诰:“予曷其不于前寧人图功攸终。” 孔 传:“我何其不於前 文王 安人之道谋立其功所终乎!”后汉书·左雄传:“臣闻柔远和邇,莫大寧人,寧人之务,莫重用贤。”

历史典故推荐:埋轮使

源见“张纲埋轮”。指勇于抨击权贵的官吏。宋 苏轼谢王泽州寄长松兼简张天觉二首之二:“凭君说与埋轮使,速寄长松作解嘲。”

随便看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Suppu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9:4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