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通济镇 |
释义 | 通济镇历史地名 通济镇怎么写好看:通济镇历史词典解释(1)在四川省彭州市西北部。面积74.4平方千米。人口3万。镇人民政府驻通济场,人口2000。清嘉庆年间兴场,因其地处“三河七场”之中心,湔江喜良渡口之要津,取“四海通济”意命名。1949年为通济乡,1958年为通济公社,1983年改乡,1990年置镇,1992年思文乡并入。盛产蒜薹、棕片、竹。土特产有川芎、黄连、三木药材、平菇、黄背木耳等。有采煤、建材等业。彭白铁路、成白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明建古寺及白鹿山风景地。(2)在四川省中江县东北部。面积42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通济,人口2900。清末兴场,因场北东溪河上有石桥,名通济桥,场以桥名。1949年为通济乡,1958年为通济公社,1984年改为通济乡,1996年六松乡并入置镇。产稻、玉米、小麦、油菜籽等。蚕桑、生猪饲养业发达。为农副产品集散地,以传统手工竹编制品、生猪、蚕茧交易为主。唐巴公路经此。有龙华山庄、通济水库旅游胜地。 词语分解:
历史地名推荐:硖州一作峡州。北周改拓州置,治所在夷陵县今湖北宜昌市西北。隋大业初改为夷陵郡。唐初复为峡州。贞观九年 635 移治步阐垒 今宜昌市。天宝元年 742 改为夷陵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硖州。辖境相当今湖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