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魋欲杀孔子历史词典解释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魋,音tuī。
宋国司马桓魋仇恨孔子欲杀之。后以此用为仁人君子遭人仇恨遇险之典。
《文选》卷五三李萧远《运命论》:“以仲尼之仁也,而取雠于桓魋。”
词语分解:
- 孔子的解释 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幼年生活贫困。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
历史典故推荐:金香大丞相
桔的别称。宋代陶榖清异录.金香大丞相:“庄宗酌,进新桔,命诸伶咏人。唐朝美诗先成,曰:‘金香大丞相,兄弟八6*九人,剥皮去滓子,若个是汝人。’帝大笑,赐所御软金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