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琅邪刻石 |
释义 | 琅邪刻石历史知识 琅邪刻石怎么写好看:琅邪刻石历史词典解释是中国最早的刻石之一,刻于秦代,又称琅琊台刻石,在今山东胶南琅琊台。刻石通高4.8米, 上宽 0.76米,下宽2米,东、南、西三面环刻,分秦始皇《颂诗》和二世《诏书》两部分, 共计447字,1993年底始复制,翌年9月立。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巡行至琅邪山(今山东胶南西南),立层台于山上,刻石纪功,“颂秦德,明得意”。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录,共四百九十七字,篆书。后秦二世又加刻诏书及从臣姓名七十九字。今有残石存世,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文字可见者凡十三行,八十七字,皆已漫漶。 刻石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用笔劲秀圆健结体严谨工稳,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琅邪刻石(拓本) 词语分解:
历史知识推荐:刘隗273—333 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大连。少有文翰,起家秘书郎,迁彭城内史。避乱渡江,琅邪王睿以为从事中郎,迁丞相司直,委以刑宪。弹奏不畏强御。睿称晋王,拜御史中丞。因吏部尚书周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