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仓场怎么写好看:
总督仓场历史词典解释
官名。明洪武初置官掌北平等军储仓。永乐(1403—1424)中迁都北京,以户部司员经理,宣德(1426—1435)后专设户部尚书、侍郎督其事,不治部事。遂为定制。
官名。明置总督仓场一人,掌在京及通州等处仓场粮储,以户部尚书或侍郎充任。清则为“总督仓场侍郎”,见该条。
词语分解:
- 总督的解释 1 ∶明初在用兵时派往地方巡视监察的官员;清朝始正式成为地方最高长官,一般管辖两省的军事和政治,也有管三省或只管一省的总督胡宗宪。——明史2 ∶英法等国派驻殖民地的最高统治官员加拿大总督3 ∶英国国王派驻自治领的代表
- 仓场的解释 1.官方收纳粮食或其他物资的场所。 清 置仓场衙门,以户部侍郎主之,掌京仓京城内外粮仓、通仓 通州 粮仓的政令。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请量闲剧,留官吏於仓场勾当。”宋史·职官志三:“若内外仓场帐籍,供申愆期,则以法究治。”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铁路:“一有铁路,则分期装载,瞬抵仓场。”2.农家的仓房场圃。 宋 苏辙 春后望雪诗:“仓场久空竭,榆枣方伐卖。”
历史官职推荐:录事中郎
官名。宋书 ·百官上:“晋元帝为镇东大将军及丞相,置从事中郎,无定员,分掌诸曹,有录事中郎、度支中郎、三兵中郎。”参见“从事中郎”。 官名。晋元帝为镇东大将军及丞相,置录事中郎掌管各曹文书、纠查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