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朝不谋夕 |
释义 | 朝不谋夕历史典故 朝不谋夕怎么写好看:
朝不谋夕历史词典解释谋:谋划,打算。 早晨不能为晚上的事预作谋划。 形容形势危急,或生活穷困,只能暂顾眼前,难作长久之计。语出《左传.昭公元年》:“吾侪偷食,朝不谋夕。”杜预注:“言欲苟免目前,不能念长久。”晋.葛洪《抱朴子.安贫》:“藜飡屡空,朝不谋夕。”《南齐书.高帝纪》:“黔首相悲,朝不谋夕。”明.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三:“每见青衿之中,朝不谋夕者有之。一叨乡荐,便无穷举人。”清.昭槤《啸亭杂录》卷五:“鄂山,丙辰进士。铨选甘肃县令,为邪匪刘松起逆地,人情变异,朝不谋夕。” 主谓 早晨不能为晚上先作打算。形容处境不好,只能顾及眼前,难以考虑其他。《文明小史》22回:“库款支绌,朝不谋夕,如何周转得来呢?”△贬义。多用于只顾及眼前情况方面。→朝不及夕。也作“朝不虑夕”、“朝不图夕”。 词语分解:
历史典故推荐:飘零书剑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金6*瓶6*梅词话第五六回:“如今虽是飘零书剑,家里也还有一百亩田,三四带房子住着。” 其他 书剑,指读书做官、负剑从军。为了做官或从军而四处飘零。语本元·王实甫西厢记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