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吏隐 |
释义 | 吏隐历史典故 吏隐怎么写好看:
吏隐历史词典解释《晋书.孙绰传》:“尝鄙山涛,谓人曰:‘山涛吾所不解,吏非吏,隐非隐。……’” 此是孙绰批评山涛的话,意思是指责他为官而贪隐士高名,为隐而慕为官之利禄,结果是非吏非隐,两不像。所谓“吏隐”,旧时一些清高的士大夫,常不满世俗的溷浊又以官小而自称“吏隐”,意为隐于下位,而非隐于山林。汉东方朔,避世于金马门,既为吏又有隐逸者的高志,此是真“吏隐”,然有关东方朔的记述,并无“吏隐”之称,概“吏隐”之词或本于《晋书》上事。至于《汝南先贤传》所载郑钦事,乃去吏之后,隐居于蚁陂之阳,是归隐,而非“吏隐”。后因以“吏隐”为隐于下位之词。 唐.宋之问《蓝田山庄》诗:“宦遊非吏隐,心事好幽偏。”宋.陆游《感事》诗:“赖有东湖堪吏隐,寄声篱菊待吾归。” 词语分解:
历史典故推荐:风从虎云从龙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后因以“风从虎,云从龙”比喻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唐 李观项籍碑铭:“其余揭竿而呼,争先刺秦者,如林如薮,于时乱浩浩,兵憧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