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物败人意历史词典解释
《晋书.王戎传》:“戎每与(阮)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
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常宴集於竹林之中,号“竹林七贤”。每次聚会,王戎常后到,故阮籍说他是世俗之物,贪恋人世,使人扫兴。后遂用为讥讽庸俗人使人败兴之典。
宋.陆游《剑南诗稿》卷十《岳阳楼》:“眼前俗子败人意,安得与翁同醉醒。”
词语分解:
- 俗物的解释 1.对世俗庸人的鄙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嵇 、 阮 、 山 、 刘 在竹林酣饮, 王戎 后往。 步兵 曰:‘俗物已復来败人意!’”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涣之:“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俚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 沙汀 困兽记四:“便是现在,她也并不满意他的,认为他只是一个穿着漂亮、毫无教养的俗物。”2.不高雅的物品。 宋 苏轼 与徐得之书之八:“ 得
- 人意的解释 人的意愿、情绪不满人意
历史典故推荐:市井之臣
市井:街市。旧时去官而居于都市的士大夫,对国君自称为“市井之臣。”语本孟子.万章下:“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 偏正 在都市里没做官的士人。孟子·万章下:“在国曰~,在野曰草莽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