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笏怎么写好看:
还笏书法图片
还笏历史词典解释
《新唐书.褚遂良传》:“帝(唐高宗李治)将立武昭仪(即武则天)……(遂良)对曰:‘陛下必欲改立后者,请更择贵姓。昭仪昔事先帝,身接帷第,今立之,奈天下耳目何?’帝羞然。遂良因致笏殿阶,叩头流血,曰:‘还陛下此笏,丐归田里。’”
唐高宗想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宰相褚遂良认为不妥,从而苦谏,谏时把笏放在殿前台阶上,叩头流血,说道:“把笏还给皇上,我请求回归故乡去。”后因以“还笏”用为指称辞官的典故。
宋.刘克庄《贺新郎.跋唐伯玉奏稿》词:“还笏退,不回顾。”
词语分解:
- 还笏的解释 1. 唐高宗 将立 武则天 为后, 褚遂良 谏,帝不听。 遂良 致笏殿阶,叩头流血曰:“还陛下此笏!”事见旧唐书·褚遂良传。后用以称坚持原则而不惜弃官。 唐  唐彦谦 咸通中始闻褚河南归葬阳翟诗:“不听还笏諫,几覆缀旒祧。” 宋  陆游 自嘲诗:“独立未除还笏气,餘生犹待闔棺论。”2.致仕,辞官。 宋  刘克庄 贺新郎·跋唐伯玉奏稿词:“古有一言腰相印,谁教他,满篋婴鳞疏。还笏退,不回顾。” 元 
 - 还的字典解释 还 (還) huán 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还乡
 - 笏的字典解释 笏 hù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俹 )笏
 
历史典故推荐:破柱
后汉书.李膺传:“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