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之战怎么写好看:
邙山之战历史词典解释
西魏大统九年(543)二月,东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据虎牢(今河南巩义东)叛,西魏丞相宇文泰应之,率军至洛阳。三月,东魏丞相高欢将兵十万至黄河北,泰军退于瀍水(在洛阳西)之上。欢渡河,据邙山(洛阳城北)为阵。泰留辎重于瀍西,夜袭邙山。黎明,两军接战,泰兵败逃去。明日复战,泰自为中军,赵贵、若干惠分领左右军,中军、右军合击东魏,大破之,悉俘其步卒,欢仓皇遁走。左军战不利,东魏军复振,会日暮,西魏军退走,泰遂入潼关(今属陕西),屯于渭水之上。时泰军虽败,欢军亦疲,封子绘、陈元康力主乘胜追击泰军,欢不敢冒进而止。东西魏遂成对峙状态。
词语分解:
- 邙山的解释 即 北邙山 。一作 北芒 ,也称 芒山 、 郏山 、 北山 。在今 河南省 洛阳市 东北。 汉 魏 以来,为王侯公卿归葬之处。 三国 魏 应璩 与程文信书:“南临 洛水 ,北据 邙山 。”
- 战的解释 战 (戰) zhàn 打仗:战争
历史知识推荐:贝丘
即“浿丘”。春秋齐地。在今山东博兴县南。参见“浿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