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释义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历史典故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历史词典解释原意指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在于人心向背,后则以此强调内部团结对于事业成功有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又不如得人和。比如这里有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无法取胜。敌人既来围攻,一定是择时日得天时的了,可是却无法取胜,可见天时不如地利。又比如这里有另一座城邑,它的城墙筑的并不是不高,护城壕挖得并非不深,士卒的兵器和盔甲也并非不锐利、坚固,粮草也并非不多,但当敌人一来进攻,守兵们便弃城而逃,这正说明地利又不及人和。所以,限制人民不必靠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险要,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强大。得到正义,帮助他的人就多;失掉正义,帮助他的人便少。少助到了极点,连自己的亲戚也会背叛他。多助到了极点,整个天下的人都愿意顺从他。让天下都顺从他的人去攻打连他的亲戚都背叛他的人,所以,那些高举正义旗帜的人要么不去攻打,而一旦去攻打便立即会获得胜利。 【出典】: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例句】: 宋·刘过《西江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词语分解:
历史典故推荐:为山止篑源见“功亏一篑”。谓功败垂成。北齐书.神武帝下:“为山止篑,相为惜之。” 主谓 比喻功败垂成。语本论语·子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北齐书·神武帝纪下:“~,相为惜之。”△贬义。多用于描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