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范(範)历史词典解释
古代铸造青铜器的陶制模范。用含砂粘土或粘土配砂制成。因其焙烧温度较低,达不到陶的烧成温度范围,故又谓之泥范。商代已广为使用,河南偃师二里头及郑州二里岗遗址均有实物出土。许多商周青铜器均用其铸造。早期陶范用单一泥料制作;至西周初期,陶范已有面料和背料之分,强度及铸造性能均大为改善。战国后期陶范中砂比重增大,提高了耐高温性能。汉代陶范中加入熟料,以减少范的开裂。
词语分解:
- 陶范的解释 1.铸造青铜器的陶质模型。 中国 古代铸造青铜器大都用陶范,一般由外范、内范组成。外范按器物外形制造,常分割成几块,有的用“子母口”即凹凸连接体接合,因此称为合范。内范是比外范较小的范心。内外范之间容受铜液。范上雕镂有纹饰或铭文。2.指陶瓷器的坯胎。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陶埏:“凡白土曰堊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此则 真定 定州 、 平 凉 华亭 、 太原 平定 、 开封
历史知识推荐:文昌桥
位于今江西临川市东门外,跨汝水。通志:宋乾道元年1165始作浮桥。联舟为梁,东西百丈,合五十四艘。嘉泰中始建石梁,覆屋其上,屡遭火焚。明嘉靖间券石为洞,以易架木。后六十年又毁。万历三十八年1610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