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捻军起义 |
释义 | 捻军起义历史事件 捻军起义怎么写好看:捻军起义历史词典解释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北方农民起义。捻军,原称捻党,或称捻子。捻党起于清朝初年,本为淮河两岸以劳苦大众为主体的反抗封建压迫的秘密结社,以后逐渐扩展到山东、河南、苏北等地。捻党成员有农民、盐贩、船夫、渔夫、手工业者和游民等,起初主要从事抗粮、抗差、吃大户、杀富济贫等经济斗争,往往以数十人或数百人为一股,谓之一捻。居则为民,出则为捻,没有统一的组织和旗帜。1851年(咸丰元年) 河南南阳、南召、唐县等地捻党揭杆而起。1852年(咸丰二年)初,安徽亳州著名捻党首领张洛行和龚得树等在蒙城雉河集聚众起义抗清。11月(十月)永城冯金标、毫州朱洪占、宿州李殿元等十八人各自结捻起义,号称“十八铺” (即十八股),拥立张洛行为总领袖,在蒙城、毫州等地区打击清朝统治势力。各地捻军在与清军和地主团练的战斗中,迫切感到有联合御敌之必要。1855年8月(咸丰五年七月),各路捻军首领大会于安徽城雉河集,公举张洛行为盟主,以雉河集为中心,建国号“大汉”。雉河集会盟标志着捻军由分散趋向初步统一,在政治上有了比较明确的反清目标。从此,捻军声势大震,成为北方抗清武装的主力。1857年(咸丰七年)捻军接受太平天国领导,蓄长发,换用太平军旗帜。洪秀全先后封张洛行为成天义、征北主将、鼎天福、沃王。1859年(咸丰九年)前后,清军加紧进攻捻军。捻军内部叛降事件迭出,龚得树等人相继牺牲,捻军势力削弱。1863年(同治二年)春,清军攻陷雉河集,张洛行在蒙城、宿县交界的西阳集被俘殉难。1864年4月(同治三年三月)捻军首领张宗禹、任化邦、牛宏升等率捻军余部转战豫南,与遵王赖文光部太平军联合抗敌。11月(十月)捻军与太平军结合,整编队伍,易步为骑,推赖文光为首领。1865年(同治四年)夏,捻军在山东曹州(今荷泽)设伏击毙僧格林沁,并全歼其马队。清廷派曾国藩督率湘军和淮军“剿捻”。1866年10月(同治五年九月)赖文光在河南中牟以捻军“独立难持,孤立难久”,命张宗禹等率捻军入陕,联络回民起义军, 是为西捻军;赖文光、任化邦等率捻军奔驰于鄂、豫、皖、鲁之间, 是为东捻军。东西捻军互为犄角。1866年12月(同治五年十一月)清廷派李鸿章代曾国藩节制湘、淮各军,加紧镇压捻军。1867年12月(同治六年十一月),东捻军在山东寿光以南地区陷敌重围,任化邦被害于江苏赣榆,主力覆没。1868年1月(同治六年十二月),赖文光率余部南下扬州,兵败牺牲。西捻军闻讯回师驰救,经山西、直隶进入山东北部。在山东境内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西捻军遭到李鸿章指挥的湘淮军和左宗棠指挥的湘楚军的重重围困。1868年8月(同治七年六月)西捻军溃败于山东荏平南镇,首领张宗禹死难。至此,捻军起义归于失败。 词语分解:
历史事件推荐:孔甲乱夏孔甲是夏朝后期的一个王,夏朝从孔甲时起,因统治阶级的腐朽而开始走向衰亡。史记·夏本纪说: “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6*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传说孔甲命人驯龙,龙死而食其肉,觉其味美,复使人求之。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