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悬榻 |
释义 | 悬榻历史典故 悬榻怎么写好看:
悬榻历史词典解释《后汉书.徐稚传》载:徐稚,南昌人,恭俭礼让。太守陈藩以礼请为功曹(官名,汉时州郡佐吏,掌管考查记录功劳),既谒而退。“(陈)藩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 又《后汉书.陈藩传》载:藩字仲举,再迁为安乐太守,“郡人周璆(音qiū),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藩能至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 东汉时,太守陈藩礼贤下士,特别是对于品德高尚的好友更是另眼相待。比如他对徐稚(或周璆)就非常尊重优待,在官邸之中专门为他设一床榻,人一走,就悬挂起来,别人是不能随便用的。后因以“悬榻”比喻礼待贤士。北周.庾信《园庭》诗:“倒屣迎悬榻,停琴听解嘲。”(《庾子山集》卷四) 后又称宾客寄居为“下榻”。南朝梁.沈约《和谢宣城》诗:“宾至下尘榻,忧来命绿樽。” 宋.陆游《寄题徐载叔东庄》诗:“南台中丞扫榻见,北门学士倒屣迎。” 词语分解:
历史典故推荐:大计小用用于大事的计策,结果只用在小事情上。表示计策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孔明连夜驱兵,直出祁山前下寨,收住军马,重赏姜维。维曰:‘某恨不得杀曹真也!’孔明亦曰:‘可惜大计小用矣。’” 主谓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