扞格不入历史词典解释
扞:拒。格:坚。《礼记.学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郑玄注:“扞,坚不可入之貌。”孙希旦集解:“孔氏曰:‘扞,谓拒扞也;格,谓坚强。’譬如地冻则坚强难入,情6*欲既发而后禁教,则扞拒坚强,强之不复入也。”原意为坚硬而难于深入。后因以“扞格不入”指彼此意见完全不相合。元.刘壎《隐居通议.文章五》:“惟其正论诚意,则扞格不入。”
其他 太坚硬而无法深入。后指互相抵触,意见不合。语本《礼记·学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郑玄注:“扞,坚不可入之貌。”孙希旦集解:“孔氏曰:‘扞,谓拒扞也;格谓坚强。’譬如地冻则坚强难入,情6*欲既发而后禁教,则扞拒坚强,强之不复入也。”[例]赵林和王刚是一对扞格不入的冤家。△多用于意见不合。→格格不入 扞格不通
词语分解:
- 扞格的解释 互相抵触扞格不通:固执成见,不能变通
- 入的解释 入 rù 进,由外到内:进入
历史典故推荐:造谋布阱
谓设计陷害。明 刘若愚酌中志.逆贤羽翼纪略:“其戕害杨 左诸人,造谋布阱,实由外延线索,历历有据。” 并列 阱,陷阱;布阱,布下陷阱。设计陷害他人。明·刘若愚酌中志·逆贤羽翼纪略:“其戕害杨左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