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公廨本钱 |
释义 | 公廨本钱历史知识 公廨本钱怎么写好看:公廨本钱书法图片 公廨本钱历史词典解释简称公廨钱。指官府经营的高6*利6*贷资本。始于北魏,盛于唐。隋制,京官及诸州并给本钱,贸易或贷放取息以给公用。唐初亦于京师诸司置之,屡有罢复。永徽以降,渐遍及州县。多以赋税等库入充本。先后交由番官、令史、府史、胥士、典史等经营,亦有直接贷给店铺者(参见“店铺课钱”),按月收取利息,以供官俸、吏人课役、公厨食料、军中杂用,以至祭祀、藩夷赐宴和六宫餐钱等费用。武德、贞观初,京师七十余司,置本约三万贯,月息八分。开元初七分,天宝初五分。贞元中,京师仅六十八司设本已达二十四万余贯。长庆初,百司置本钱百万贯,月息五分。会昌时,月息虽减至四分,年利亦近其本之半。 词语分解:
历史知识推荐:西京国子监官署名。北宋景祐元年1034改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学置,设分司官。后南京今河南商丘、北京今河北大名亦置国子监。崇宁四年1105,罢三京国子监官,各置司业一员。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