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汶口文化 |
释义 | 大汶口文化历史知识 大汶口文化怎么写好看:大汶口文化历史词典解释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下游的一种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300—前2400年。因1959年首先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鲁南,南达苏皖北部,西到河南平顶山、偃师、郑州,北到辽东半岛。根据大汶口文化内涵的不同特点,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生活用品主要是陶器,盛行三足和圈足器,其中钵形鼎、觚、背壶、盉、鬶、高柄杯等是代表器物。早期全系手制,多红色,晚期出现轮制,多黑色和灰色,其中黑色高柄杯制作精巧,胎薄而光亮。早期只见单色黑彩,中期彩陶增多,红、白、黑、赭等色均有。几何纹是其彩陶的主要图案。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早期制造粗糙,中期以后磨制精致,并用琢钻和管钻法打孔,常见有石斧、石铲、石凿、石刀等。其次有骨牙工具,常见有凿、矛、镰等。装饰品制作精致,玉串饰最富特色。中期以后出现工艺很高的雕刻镶嵌技术,出土物有透雕象牙筒、象牙梳、象牙琮,镶有松绿石的骨雕筒,穿孔玉铲、玉环、玉璜、玉珠等。大汶口人有拔去两侧门齿的习俗,已从事农业而定居。家畜饲养发达,主要动物是猪和狗,渔猎为副业。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多土坑竖穴。晚期流行二层台结构,大墓有原木葬具,随葬物丰富,普遍以獐牙随葬,不少还有猪头、装饰品和大量陶器。早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出现男女合葬,已确立父系家长制,出现贫富分化。晚期一些陶器上出现复杂的刻划符号,不少人认为是文字。大汶口文化的前身是以滕州北辛遗址为代表的文化,到约公元前2400年发展为山东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白陶鬶 词语分解:
历史知识推荐:华喦1682—1754或1762 清福建临汀今上杭人,字秋原,一作秋岳,号新罗山人,又号白沙道人、东园生。幼年读过“蒙馆”,后在造纸坊作工,并在景德镇为瓷器作画。侨居扬州较久。善作山水、人物,亦擅长花鸟、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