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戈阳县学北堂见夹竹桃花有感而书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李覯 |
释义 | 原文暖碧覆晴殷,依依近朱栏。异类偶相合,劲节何能安。 同地尽妖艳,无地容檀栾。 移根既不可,洁心诚为难。 外貌任春色,中心期岁寒。 正声尚可听,谁是怜伦官。 诗词问答问:《戈阳县学北堂见夹竹桃花有感而书》的作者是谁?答:李覯 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暖碧谓春水或草木碧绿而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五代 牛希济 《中兴乐》词:“池塘暖碧浸晴暉,濛濛柳絮轻飞。” 宋 李觏 《弋阳县学北堂见夹竹桃花有感而书》诗:“暖碧覆晴殷,依依近朱栏。” 依依(1) 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 杨柳依依 (2) 恋恋不舍的样子 依依不舍 二情同依依。——《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尚依依旁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依稀;隐约 依依墟里烟 朱栏朱红色的围栏。 唐 李嘉祐 《同皇甫冉登重元阁》诗:“高阁朱栏不厌游,蒹葭白水遶长洲。” 宋 王安石 《金山寺》诗:“摄身凌苍霞,同凭朱栏语。” 清 陈梦雷 《西洋贡狮子赋》:“观其俛受金絙,俯入朱栏,既听乐而率舞,亦仰德而来观。” 异类(1) 不同种类 (2) 杰出的才能 奇才异类 (3) 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不育异类。——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相合(1).彼此一致;相符。《后汉书·文苑传下·张升》:“ 升 少好学,多关览,而任情不羈。其意相合者,则倾身结交,不问穷贱。”《醒世恒言·陆五汉硬留合色鞋》:“太守见説话与二人相合,已知是 陆五汉 所为。” 沉从文 《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听说衙门口有那么多人头,还有一大串人耳朵,正与我爸爸平时为我说到的杀长毛的故事相合。” (2).会合;集中。《元典章·兵部三·站赤》:“不紧的使臣每教水路里相合回去。” 劲节(1).谓坚贞的节操。 南朝 梁 范云 《咏寒松》:“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宋 王安石 《景福殿前柏》诗:“知君劲节无荣慕,宠辱纷纷一等看。” 朱光潜 《艺文杂谈·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陶渊明 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 (2).竹木枝干分杈处称节。以其质地坚实,故称劲节。 唐 柳宗元 《植灵寿木》诗:“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 同地(1).谓共处同一大地。 汉 王充 《论衡·辨祟》:“共天同地,竝仰日月。” (2).借指共存于人世间。《晋书·列女传·王广女》:“吾闻父仇不同天,母仇不同地。” 妖艳异常艳丽而不端庄 无地(1).没有地方;没有土地。《战国策·赵策三》:“来年 秦 復求割地,王将予之乎?不与,则是弃前贵而挑 秦 祸也;与之,则无地而给之。”《淮南子·泰族训》:“春雨之灌万物也,浑然而流,沛然而施,无地而不澍,无物而不生。” (2).没有大地。 汉 扬雄 《法言·孝至》:“父母,子之天地歟!无天何生?无地何形?” (3).犹言看不见地面。形容位置高渺或范围广袤。《楚辞·远游》:“下峥嶸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视儵忽而无见兮,听惝怳而无闻。”《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飞阁逶迤,下临无地。” 张铣 注:“言阁高下临,见地若无也。”《何典》第一回:“一面正临着苦海,真是上彻重霄,下临无地。” (4).犹言至极;不尽。形容无限喜爱、惶恐、惊喜、感愧等感情。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若乃统体必善,缀赏无地;虽 楚 赵 羣才, 汉 魏 众作,曾何足云!” 唐 刘禹锡 《谢分司东都表》:“伏奉今月十九日制书,授臣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者,宠命自天,战越无地。”《三国志平话》卷上:“ 曹操 读罢书,欢喜无地。” 冰心 《寄小读者》五:“我感激至于无地。” 檀栾(1).秀美貌。诗文中多用以形容竹。 汉 枚乘 《梁王菟园赋》:“脩竹檀欒,夹池水,旋菟园,并驰道。” 唐 王叡 《竹》诗:“成韵含风已萧瑟,媚涟凝渌更檀欒。” (2).借指竹。 宋 梅尧臣 《和刁太傅新墅十题·移竹》:“远爱檀欒碧逕开,荷鉏乘雨破秋苔。” 移根犹移植。 北周 庾信 《枯树赋》:“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啊,我污池中的白莲,如今才移根在 瑶池 里来了!”参见“ 移植 ”。 不可(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为难(1) 难以应付 为难的事 (2) 使人难应付 外貌外表形象 这是个外貌并不引人注目,却相当能干的人 春色(1) 春天的景色 (2) 指脸上的喜色 中心(1) (2) 跟四周距离相等的位置;中央 花园的中心有一个池塘 (3) 在某一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或地区;某一方面的主要机构 商业中心 (4) 事物的主要部分 中心工作 (5) 内心 我有嘉宾,中心喜之 期岁亦作“朞岁”。1.一周岁。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朞岁而孤,叔父司空 简穆公 ,早所器异。”《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朞岁方过,此女害了痘疮,医药不効,十二朝身死。” 清 徐士銮 《宋艳·奇异》:“我死无乳,故日市粥以活之,今已期岁。” (2).指一年。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芳林十哲》:“ 秦韜玉 ……驾幸 西蜀 ,为 田令孜 擢用;未期岁,官至丞郎,判盐铁,特赐及第。”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朞岁, 晋公 黜 岭 外, 李 復謁 唐 。” 正声(1).纯正的乐声。《荀子·乐论》:“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极谏》:“百戏散乐,本非正声,此谓淫风,不可不改。” 章炳麟 《辨诗》:“ 隋 世 龟兹 乐盛行閭閈, 文帝 尚云‘无復正声,不祥之大’。”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 (2).谓符合音律的标准乐声。《六韩·五音》:“宫、商、角、徵、羽,此其正声也。”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尔乃理正声,奏妙曲,扬《白雪》,发《清角》。”《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二年》:“窃以律吕旋宫之法,既定以管,又制十二鐘準为十二正声。以律计,自倍半。” (3).正风。雅正的诗篇。 唐 白居易 《编集拙诗一十五卷赠元九李二十》诗:“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尚可合格的,能通过检查的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