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西江月(十之四)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夏元鼎 |
释义 | 西江月(十之四)原文举世沈迷大道,傍门小法求丹。咽津纳气等成仙。 真个无知痴汉。 何异雄鸡抱卵,梦同哑子交言。 阴阳非类隔天渊。 总是盲修瞎炼。 诗词问答问:西江月(十之四)的作者是谁?答:夏元鼎 夏元鼎西江月(十之四)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举世整个人世;全世界 举世闻名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沈迷亦作“沉迷”。1.专心致志。 汉 刘桢 《杂诗》:“沉迷簿领书,回回自昏乱。” (2).深深地迷惑、迷恋。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沉迷猖獗,以至於此。” 清 侯方域 《与槁木大师书》:“僕邇来世网已深,沉迷万状。” 瞿秋白 《文艺杂著·猪八戒》:“你这畜生,怎么如此沉迷不悟!” 大道(1) 宽阔的道路 (2) 正确的道理 合于大道 傍门(1).道家以修炼金丹、全身保真为正道,余皆为“傍门”,不能得正果。亦用指道教方术。 唐 吕岩 《满庭芳》词:“十月脱胎丹就,除此外皆是傍门。”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七:“此外有所谓 太乙 数,能知运祚灾祥,刀兵水火,阴晴风雨;又能以之出战守城,傍门小法,亦可知人命贵贱。”《西游记》第七八回:“如若是人,只恐他走了傍门,不知正道,徒以采药为真。”《再生缘》第七回:“大喝 元朝 一女流,有甚傍门和左道,尔竟敢,破我法术破我谋!” (2).指歪门邪道的事。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二折:“做子弟的,须要九流三教皆通,八万四千傍门尽晓,纔做得子弟,非同容易也呵。” 小法(1).小罪罚。《史记·汲郑列传》:“后数月, 黯 坐小法,会赦,免官。” 宋 李清臣 《明责》:“今则不然。罢退宰相皆攻其疵瑕,而未尝指天下之不治为宰相罪,纠劾守令者,皆以小法,而未尝指郡邑之不治为守令之罪。” (2).佛教语。大乘称小乘之法。《法华经·方便品》:“钝根乐小法。” 咽津咽口水。形容思食之切。 宋 杨万里 《小饮俎豆颇备江西淮浙之品戏题》诗:“满盘山海眩芳珍,未借前筹已嚥津。” 成仙成为神仙。 南朝 陈 伏知道 《为王宽与妇义安主书》:“人慙 萧史 ,相偶成仙。” 唐 王绩 《游仙》诗之一:“ 蔡经 新学道, 王烈 旧成仙。” 许地山 《女儿心》三:“她还想着,他们把她带到那里也许是为教她们也成仙。” 真个〈方〉∶的确;真的 他真个生气了 无知不懂情理;缺乏知识 年幼无知 痴汉亦作“痴汉”。1.愚蠢之人;笨蛋。《北史·裴谒之传》:“ 文宣 末年昏纵,朝臣罕有言者。 謁之 上书正諫,言甚切直, 文宣 将杀之, * 临颈, 謁之 辞色不变。帝曰:‘痴汉,何敢如此!’” 宋 陆游 《共语》诗:“黄金已作飞烟去,痴汉终身守药罏。”《水浒传》第五回:“ 智深 大笑道:‘太公,你也是个痴汉,既然不两相情愿,如何招赘做个女婿?’” (2).谓真挚的人。 梁启超 《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 程氏 又评 袁督师 之为人曰,举世皆巧人,而 袁公 一大痴汉也。” 何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与某物某事没有两样。 汉 贾谊 《鵩鸟赋》:“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 晋 张协 《七命》:“今公子违世陆沉,避地独窜……愁洽百年,苦溢千岁,何异促鳞之游汀泞,短羽之栖翳薈。” 明 刘基 《旅兴》诗之二八:“岁暮等沦落,何异蒿与蓬?” 毛 * 《向 * 的十点要求》:“以此制宪,何殊官样文章。以此行宪,何异 * 。” 抱卵孵卵。谓母禽伏于蛋上,孵出小雏。亦借用于其他动物。 五代 伊用昌 《湖南闯斋吟》:“鷄能抱卵心常听,蝉到成形壳自分。”《景德传灯录·侍郎问广慧和尚语》:“如鷄抱卵,若是抛离起去,暖气不接,便不成种子。” 郭沫若 《喀尔美萝姑娘》:“池塘里的败荷还挺剩些残茎,是虾蟆抱卵的时候了。” 哑子哑巴 交言(1).交谈。《旧五代史·晋书·康福传》:“﹝ 福 ﹞擢自小校,暴为贵人,每食非羊之全髀不能飫腹,与士大夫交言,懵无所别。” 张难先 《都督府之组织设施及人选》:“ 黎元洪 自到諮议局后,两日未食,亦不与人交言。” 沙汀 《范老老师》:“他一连躺了两天,不吃饭食,也不同家里人交言。” (2).一齐进言。 唐 韩愈 《唐故相权公墓碑》:“荐士於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人布衣不用;即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 阴阳(1) (2) 古代哲学概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 阴阳易位。——《楚辞·屈原·涉江》 (3) 日月运转之学 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研核阴阳。 (4) 天气的变化 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类隔音韵学术语。凡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有重唇、轻唇或舌头、舌上之异,叫做“类隔切”。隔者隔碍之谓,二者声不同类。故名。然古人制反切,皆取“音和”,如“篇,芳连切”,“篇”属重唇音“滂”p﹝p‘﹞母,“芳”属轻唇音“敷”﹝f‘﹞母。其实古无轻唇和舌上音,“篇”和“芳”都是“滂”母。 唐 宋 人不知古音,谓之“类隔”,盖出于误会。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古无舌头舌上之分……古人皆读重脣,后儒不识古音,谓之类隔,非古人意也。” 王国维 《艺林·五声说》:“《韵英》诸书原本 秦 音,至其著书之方法,异於《陆韵》者有二:一改类隔切为音和切;二细分五音之清浊是也。” 天渊高天和深渊相隔极远,差别极大 天渊之别 总是永远地;无例外地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