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阅史六首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陈造 |
释义 | 阅史六首原文树威立敌只商君,俯仰欺诬莽更文。何事君王自聪哲,三槐五鼎买崩分。 诗词问答问:阅史六首的作者是谁?答:陈造 陈造阅史六首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树威树立威势。 唐 陆贽 《诛李怀光后原宥河中将吏并招谕淮西诏》:“自昔哲王以道化下,不竭物以充欲,不劳人以树威,亿兆之心如戴父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汤刘二御史再谴》:“则 王端毅 ,亦其所不愜也,意其人以搏击树威,亦 嘉靖 初给事 史道 ……之流歟。”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在历史上,这结果是正如 铢堂 先生所说:‘乃是 中国 的社会不树威是难得帖服的’,所以活该有‘ 扬州 十日’和‘ 嘉定 三屠’。” 俯仰(1) 低头和抬头,泛指随便应付 左右周旋,进退俯仰。——《左传·定公十五年》 俯仰由人 (2) 比喻很短的时间 俯仰之间,已成陈迹。——王羲之《兰亭集序》 欺诬欺罔。《荀子·性恶》:“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 汉 王符 《潜夫论·忠贵》:“迷罔百姓,欺诬天地。”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申盟誓则慷慨有餘,称譎诈则欺诬可见。” 宋 曾巩 《上欧蔡书》:“不顾四方人议论,不畏天地鬼神之临己,公然欺诬,骇天下之耳目,令人感愤痛切。” 何事(1).什么事;哪件事。 南朝 齐 谢朓 《休沐重还道中》诗:“问我劳何事?沾沐仰清徽。” 唐 方干 《经周处士故居》诗:“愁吟与独行,何事不伤情?”《朱子语类》卷八:“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2).为何,何故。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一:“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新唐书·沉既济传》:“若广聪明以收淹滞,先补其缺,何事官外置官?” 宋 刘过 《水调歌头》词:“湖上 新亭 好,何事不曾来?”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不解天公意,教人枉猜谜:何事痴呆汉,到处逢佳丽?” 君王古称天子或诸侯 君王为人不忍。——《史记·项羽本纪》 君王与沛公饭。 聪哲聪慧明智。 汉 班昭 《女诫》:“虽以贤女之行,聪哲之性,其能备乎!”《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琰 谓 朗 曰:‘子之弟,聪哲明允,刚断英特,殆非子之所及也。’” 晋 陆机 《辩亡论上》:“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 三槐(1).相传 周 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后因以三槐喻三公。《周礼·秋官·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 晋 葛洪 《抱朴子·备阙》:“故 姜牙 卖鱼无所售而见师於 文 武 ; 蒋生 憒慢於百里而独步於三槐。”《陈书·周迪传》:“位等三槐,任均四岳。” 明 王世贞 《鸣凤记·花楼春宴》:“四美二难真际会,九棘三槐尽我儔。” 清 钱谦益 《祖九诏》:“蔚矣三槐之事业,再世有闻。” (2). 宋 王祐 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其子 旦 果入相,天下谓之三槐 王氏 。见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八。世因以“三槐”为 王氏 之代称。 五鼎(1).古代行祭礼时,大夫用五个鼎,分别盛羊、豕、肤(切肉)、鱼、腊五种供品。见《仪礼·少牢馈食礼》。《孟子·梁惠王下》:“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 明 陆采 《怀香记·钦赐异香》:“莫把年华空断送,整五鼎三牲脩供。” 明 沉受先 《三元记·辞亲》:“前呼后拥,显亲扬名,也胜是死后三牲五鼎之祭。” (2).见“ 五鼎食 ”。 崩分犹言分崩离析。《后汉书·刘玄等传赞》:“ 圣公 靡闻,假我风云,始顺归歷,终然崩分。”《新唐书·承 * 帝倓传》:“逆胡乱常,四海崩分。”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