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寿嫩庵赵先生十首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陈元晋 |
释义 | 寿嫩庵赵先生十首原文更生青藜杖,长吉古锦囊。岂无之兰馨,终少蒹葭霜。 精深师友渐,磨琢金玉相。 凛此宗姓杰,高掩汉与唐。 诗词问答问:寿嫩庵赵先生十首的作者是谁?答:陈元晋 陈元晋寿嫩庵赵先生十首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更生(1) 死而复生,比喻复兴 自力更生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史记·主父偃列传》 (2) 对废品加工,使重新能够使用。如:更生布;更生纸 青藜(1).指藜杖。 唐 刘言史 《山中喜崔补阙见寻》诗:“鹿袖青藜鼠耳巾,潜夫岂解拜朝臣。” 宋 王安石 《昼寝》诗:“井径从芜漫,青藜亦倦抉。” 明 徐渭 《八月十八日阿枳三江观潮夜归示》诗之三:“ 阿宣 也锁书堂去,独曳青藜咏玉簪。” (2).《三辅黄图·阁》:“ 刘向 於 成帝 之末,校书 天禄阁 ,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叩阁而进。见 向 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 向 ,授《五行洪范》之文。恐词説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后因以“青藜”指夜读照明的灯烛。 宋 王安石 《上元戏呈贡父》诗:“不知太一游何处,定把青藜独照公。”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金莲烛,祥光普照,喜得红云飞绕,依稀似对青藜耀。” 清 陈鹏年 《冬日感怀》诗:“直庐夜检青藜照,讲幄朝呈《 * 通》。” (3).借指苦读之事。 明 孙仁孺 《东郭记·则得妻》:“衣冠俊雅,为姻亲青藜抛下。” 清 陈维崧 《满江红·怅怅词》词:“问何为潦倒、青藜笔砚。老大怕逢裘马辈,颠狂合入烟花院。” (4).借指读书人。 明 夏完淳 《军宴》诗之一:“自愧青藜陪客座,幸从 细柳 识军威。” 古锦囊用年代久远的锦缎制成的袋。《新唐书·文艺传下·李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及暮归,足成之。”亦省作“ 古锦 ”。专指贮诗之袋。 宋 韩维 《宝奎殿前花树子答宋中道》诗:“春罗试舞衣新换,古锦藏诗墨未乾。” 樊增祥 《再示儿辈》诗:“雅人深致循良事,都被先生古锦收。” 蒹葭(1).蒹和葭都是价值低贱的水草,因喻微贱。亦常用作谦词。《韩诗外传》卷二:“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门。”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攀由鸿鵠,倚是蒹葭。” 清 李渔 《意中缘·悟诈》:“我虽是蒹葭,现开著玉树花,难道他乌纱就没个穷葛瓜。”参见“ 蒹葭玉树 ”。 (2).《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本指在水边怀念故人,后以“蒹葭”泛指思念异地友人。 胡惠生 《题亚子分湖归隐图》诗:“无限蒹葭意,殷勤对此图。” 精深专而深 博大精深 师友老师和朋友,泛指可以求教或互相切磋的人 贫乏无以远寻师友 磨琢犹琢磨。亦喻品德、文章的磨砺修饰。 宋 曾巩 《喜二弟侍亲将至》诗:“政如 鲁 卫 各驰骋,文似 机 云 饱磨琢。”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 雍 乾 以还,词人林立,如 南薌 、 橙里 辈,非无磨琢之工,而卒不能超然独絶者,皆苦不知本原所在。” 秦牧 《艺海拾贝·镜子》:“十七世纪初,一个 荷兰 的磨琢镜片的工匠,一天到晚把厚厚薄薄的玻璃,磨成了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透镜。” 玉相谓纯美如玉的本质。语出《诗·大雅·棫朴》:“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毛 传:“相,质也。” 晋 张华 《祖道赵王应诏诗》:“禀姿自然,金质玉相。” 南朝 梁 江淹 《知己赋》:“我筠心而松性,君金采而玉相。” 宗姓(1).谓皇族、国姓。《北齐书·元文遥传》:“初 文遥 自 洛 迁 鄴 ,惟有地十顷,家贫,所资衣食而已。 魏 之将季,宗姓被侮,有人冒相侵夺, 文遥 即以与之。”《宋史·赵湘传》:“ 湘 因言:‘宗室风化所本,宜有以训厉,愿特製铭以赐南北邸。’帝悦,为製宗室座右铭,赐 寧王 元偓 以下并及 湘 ,且諭之曰:‘卿宗姓也,故赐卿。’” (2).为同姓。 康有为 《大同书》绪言:“归对妻儿,慹然若非人。虽然,乡人之酬酢,里妇之应接,儿童之抚弄,宗姓之亲昵,耳闻皆勃谿之声,目覩皆困苦之形。”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