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齐天乐 蝉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周密 |
释义 | 齐天乐 蝉原文槐薰忽送清商怨,依稀正闻还歇。故苑愁深,危弦调苦,前梦蜕痕枯叶。 伤情念别。 是几度斜阳,几回残月。 转眼西风,一襟幽恨向谁说。 轻鬟犹记动影,翠娥应妒我,双鬓如雪。 枝冷频移,叶疏犹抱,孤负好秋时节。 凄凄切切。 渐迤逦黄昏,砌蛩相接。 露洗馀悲,暮烟声更咽。 诗词问答问:齐天乐 蝉的作者是谁?答:周密 周密齐天乐 蝉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清商怨(1).词牌名。又名《关河令》等。《词谱》卷四:“古乐府有《清商曲》辞,其音多哀怨,故取以为名。 周邦彦 以 晏 词有‘关河愁思’句,更名《关河令》。”双调,有四十二字、四十三字两体。上下阕各四句,三仄韵。又《撷芳词》亦别名《清商怨》,与此不同。 (2).曲牌名。南曲入越调正曲。 依稀含糊不清地,不明确地 依稀掩映。——清· 林觉民《与妻书》 危弦急弦。《文选·张协<七命>》:“抚促柱则酸鼻,挥危絃则涕流。” 李善 注:“ 郑玄 《论语》注曰:‘危,高也。’ 侯瑾 《筝赋》曰:‘急絃促柱,变调改曲。’ 陆机 《前缓歌行》曰:‘大客挥高絃。’意与此同也。” 唐 袁朗 《秋夜独坐》诗:“危絃断客心,虚弹落惊禽。” 唐 虞世南 《门有车马客》诗:“危弦促柱奏《巴渝》,遗簪堕珥解罗襦。” 清 方文 《启一子建作连理图赠予赋此答之》诗:“大巧夺天工,中声动危絃。” 枯叶干叶,败叶。《后汉书·郑太传》:“以胶固之众,当解合之势,犹以烈风扫彼枯叶。” 唐 温庭筠 《遐水谣》:“狼烟堡上霜漫漫,枯叶号风天地乾。” 宋 陆游 《太息》诗:“秋砧满孤村,枯叶拥破驛。” 明 刘基 《枣下何纂纂行》:“严风萧瑟枯叶飞,蜂蝶不来人亦稀。” 伤情(1) 伤势 观察伤情 (2) 伤感 斜阳黄昏前要落山的太阳 残月清晨出现的弯月;残缺不圆的弯月 杨柳岸晓风残月。——宋· 柳永《雨霖铃》 转眼转动眼珠子的功夫。形容时光飞逝 人生易老,转眼百年 转眼成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 西风(1) 从西方吹来的风 温带的盛行西风 (2) (3) 指秋风 (4) 比喻腐朽没落的力量或气势 幽恨深藏于心中的怨恨。 唐 元稹 《楚歌》之十:“各自埋幽恨,江流终宛然。” 清 龚自珍 《漫感》诗:“絶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郭沫若 《瓶》诗第一首:“一日的梦游,幻成了终天的幽恨。” 记动犹记事。 宋 陆佃 《除中书舍人谢丞相荆公启》:“濡螭头而记动,方愧超踰;批凤尾以代言,更惊尘窃。” 清 冯景 《驳<蔡仲之命>序中七字》:“乃知 蔡叔 获罪事蹟,当时自另详记动之史,何必赘入《蔡仲之命》邪?”参见“ 记事 ”。 翠娥指美女。 唐 李白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翠娥嬋娟初月暉,美人更唱舞罗衣。” 宋 梅尧臣 《谢永叔答述旧之作和禹玉》:“金带繫袍迴禁署,翠娥持烛侍吟窗。” 清 孙枝蔚 《采莲歌》:“多少游人看翠娥,船归羞和采莲歌。” 孤负(1).违背;对不住。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 陵 心。” 唐 韩愈 《感春》诗:“孤负平生志,已矣知何奈。” 宋 刘过 《临江仙》词:“青眼已伤前遇少,白头孤负知音。” 明 方孝孺 《与郑叔虔书》:“但媿学术荒陋,无所建明,孤负期待,以损知人之哲。” (2).谓徒然错过。 宋 黄机 《水龙吟》词:“恨荼蘼吹尽,樱桃过了,便只恁成孤负。”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一折:“他怎肯孤负子这艷阳三月天。”《红楼梦》第三八回:“秋光荏苒休孤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时节(1) 季节;时令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 杜甫《春夜喜雨》 (2) 又如:清明时节;秋收时节 (3) 时候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凄凄(1) 形容寒凉 风雨凄凄。——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形容悲伤凄凉 凄凄不似向前声。——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切切(1) 急切;急迫 何至切切如此 (2) 哀怨、忧伤貌 心切切而内圮 (3) 深切 切切为恨 (4) 恳挚 待我心切切 (5) 务必;必须——多用于书信 切切不可忘记 (6) 用在布告、条令等尾,表示再三告诫 切切此布 (7) 形容声音轻细而急促 以弦切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嘈嘈切切错杂弹。 迤逦亦作“ 迤里 ”。亦作“迆邐”。1.曲折连绵貌。 南朝 齐 谢朓 《治宅》诗:“迢遰南川阳,迤邐西山足。” 宋 柳永 《凤栖梧》词之三:“玉树琼枝,迆邐相偎傍。” 丁玲 《小火轮上》:“她把眼从窗户望出去,是迤逦不断的青山。” (2).指唱歌声和鸟鸣声的悠扬圆转。 元 朱庭玉 《夜行船·春晓》套曲:“迤邐鶯啼共燕语,偏向闲庭户。” (3).斜延貌;延伸貌。 宋 苏轼 《录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盖本处地势,自 银林堰 以西,地形从东迤邐西下。” 郑观应 《盛世危言·边防上》:“在东北、西北,由 东三省 、内外 蒙古 迤邐而至 新疆 ,又在在与 俄 接壤。” (4).缓行貌。《古今小说·众名姬春风吊柳七》:“ 柳七 官人别了众名姬,擕着琴剑书箱,扮作游学秀士,迤邐上路。”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七章:“余頽僵如尸,幸赖 法忍 扶余,迤邐而行。” 汪曾祺 《故里三陈》:“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迤里歪斜走出来。” (5).渐次;逐渐。 宋 苏轼 《与杨元素书》之八:“厥直六百千,先只要二百来千,餘可迤邐还。” 宋 贺铸 《更漏子》词:“迆邐黄昏,景阳鐘动,临风隐隐犹闻。”《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 阮三 ﹞每夜如此,迤邐至二十日。” 黄昏(1) 日落以后至天还没有完全黑的这段时间 奄奄黄昏后。——《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渐黄昏清角吹寒。——宋· 姜夔《扬州慢》 (2) 见“傍晚” 相接(1).交接,相交。《礼记·聘义》:“敬让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故诸侯相接以敬让,则不相侵陵。” (2).连续;连接。《楚辞·九章·哀郢》:“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忧相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及 云 之论 机 ,亟恨其多,而称清新相接,不以为病;盖崇友于耳。” (3).犹迎接。《东周列国志》第二三回:“ 卫文公 燬 远远相接。” 暮烟亦作“墓烟”。傍晚的烟霭。 南朝 梁 何逊 《慈姥矶》诗:“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 唐 王昌龄 《留别郭八》诗:“长亭驻马未能前,井邑苍茫含暮烟。” 前蜀 韦庄 《夜景》诗:“谁家一笛吹残暑,何处双砧擣暮烟。”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至 靖 ,暮烟四合矣。” 见“ 暮烟 ”。 诗文赏析周密这一首咏蝉,与王沂孙《齐天乐》咏蝉词作于同时。王沂孙那首词享有盛名,含家国之感,有思想深度 。周密这首词如同白头宫女伤感逝去的往事,是一首南宋咏物好词。词写于南宋亡后,并且都以蝉为齐宫怨女的化身。据《中华古今注》,蝉是齐后因怨恨而死 ,死后变化成的,后世称之为“齐女蝉”。王沂孙词用“一襟幽恨宫魂断”比拟,则比喻宫人化身,这首词命意也是如此。词的艺术构思是把蝉拟人化。 周密很少用典故,层次清楚,“槐薰忽送清商怨,依稀正闻还歇”二句,直出寒蝉鸣声。词人从自己的感受写起,所以非常真切感人。槐树间,薰风(南风)忽然吹来阵阵《清商》怨曲。《清商》曲调悲惨凄凉,同时清商用来借指秋天。依稀二字,承上句清商怨曲而言,仿佛是这种怨曲,正要听了,却又断了。 首二句先传声,然后用拟人手法 ,“故苑愁深,危弦调苦,前梦蜕痕枯叶”三句,从宫魂(蝉)的凄婉的哀唱中 ,见其对旧时的宫苑,饱含深切的愁怨,所以其声六如此凄苦,昔日的繁华美梦已如蝉蜕的痕迹和枯落的叶子一样,一去无踪了。永不回返了。后一句六字是三个名词组成,意味苍凉,句法精炼,这几句已完全反映了失去宫苑一切的悲哀之情。下五句是加倍写出蝉鸣的哀感。 “伤情念别。是几度斜阳,几回残月。转眼西风,一襟幽恨向谁说。”字面易明,“几度斜阳,几回残月”叠句增强感伤氛围,斜阳残月,一般吊古词常常使用 。借残月写离别的有 ,后唐庄宗《忆仙姿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这几句写自从离开宫苑,已经历了几多斜阳、残月,其中暗含亡国之恨。“转眼西风,一襟幽恨向谁说。”如今又是一年秋风,宫魂的满腔悲恨无处诉说。王沂孙词第一句就是“一襟余恨宫魂断”,周密用语接近王词,上片写的正是亡国宫人的哀。 下片接着写:“轻鬟犹记动影,翠蛾应妒我,双鬓如雪。”三句是宫魂口吻:犹记得昔日少年,轻鬟倩影,因而一举一动,都使美人的嫉妒;如今却已是两鬓添霜,容颜不在了。上二句言昔,下句写今,斗转笔意 ,写尽了宫魂盛哀之感。词人体认宫魂心态,细致入微。不过,在白头宫女的形象里,也时常有词人自己的影子。周密《秋霁》写自己“霜点鬓华白”,《宴清都》也说“秋霜鬓冷谁管”,《西江月》又讲“鬓雪愁侵秋绿”,可见这里有意用“双鬓如雪”句,词中自有周密自己,不一定泥定蝉只代表宫人。以下三句:“枝冷频移,叶疏犹抱,孤负好秋时节。”写蝉在深秋中的姿态,同时也是摹写照旧宫人以及周密等文人的寂聊无依。 最后几句,紧紧围绕写蝉,与上片开始一段描写相应 ,他写:“凄凄切切。渐迤逦黄昏,砌蛩相接。露洗馀悲,暮烟声更咽。”从暗喻讲,就是写每一次渐至黄昏,人们便倍生悲伤之感。从蝉来讲,哀嘶与寒蛩低吟连成一片 ,“露洗馀悲 ,暮烟声更咽”和“槐薰忽送清商怨”、“故苑愁深,危弦调苦”相呼应,写蝉的种种姿态臻于化境。“凄凄切切”语近李清照《声声慢》。 王沂孙词,用语精巧,但略嫌隐晦含蓄,高度拟人化,托寄深意,词风苍凉。周密词描写蝉的形象更鲜明贴切,寄托处用笔不多,颇为轻新明快,两家咏蝉各有独到处。咏物词确有偏重人写、偏重物写的情趣差异,美感境界心理状态都不尽相同。周密清俊爽利,风格近于北宋,自然别树一帜。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