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赠术士姚有应自号通灵心神仙口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姚勉 |
释义 | 原文一点灵虚镜样明,只须提掇要常醒。微几才动先知吉,万象交森独测灵。 至寂静中能有感,遍酬应后却无形。 死灰枯木都非法,但读吾儒一字经。 诗词问答问:《赠术士姚有应自号通灵心神仙口》的作者是谁?答:姚勉 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一点(1) 汉字的一种笔画。常指书画中的点画 (2) 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数量 做一点事 (3) 一方面,一部分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4) 一小时 下午一点 灵虚(1) 灵虚殿 命坐于灵虚之下。——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 辰发灵虚。 只须仅仅须要(某个条件)提掇(1).提拉。《坛经·行由品》:“ 能 隐草莽中, 惠明 至,提掇不动。” (2).提携,挈带。 明 高明 《琵琶记·义仓赈济》:“今日得君提掇起,免教人在污泥中。”《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妾看君决非庸下之人,妾也不甘久处风尘,但得君一举成名,提掇了妾身出去,相随终身。” (3).提出。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若诚意之説,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但近世学者,乃做第二义看,故稍与提掇紧要出来,非鄙人所能持倡也。” 明 李贽 《史阁叙述》:“故夫子又於六五之象復提掇而申明之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4).提起,振作。《朱子语类》卷四四:“平日须提掇精神,莫令頽塌放倒,方可看得义理分明。” (5).整饬。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一折:“踏残红软衬着鞋儿去。再提掇綺罗衣袂,重整顿珠翠冠梳。” 先知认识事物在众人之前;亦指认识事物在众人之前的人;宗教中指受神启示而传达神的意旨或预言未来的人 万象一切事物或景象 包罗万象 寂静没有声音;安静 屋子阴暗而寂静 有感有感触;有感受。 宋 梅尧臣 《河阳秋夕梦与永叔游嵩》诗:“揽衣方有感,还喜问来音。”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刘磵香父子遗诗》:“先 磵翁 殁,以诸生终,未竟所学,同人咸深惜之。记所见二章,如《梅雨有感》云:‘移榻向窗下,神意殊弗适。’” 酬应亦作“酧应”。1.应答,应对。《北齐书·徐之才传》:“﹝ 徐之才 ﹞年十三,召为太学生,粗通《礼》《易》。 彭城 刘孝绰 、 河东 裴子野 、 吴郡 张嵊 等每共论《周易》及《丧服》仪,酬应如响。” 宋 苏舜钦 《上集贤文相书》:“某絶不酬应,且止其説,然内实有所待耳。” 老舍 《正红旗下》七:“尽管不喜多嘴多舌,可是来了亲友,她总有适当的一套话语,酬应得自然而得体。” (2).应酬,交际往来。 元 吴师道 《目疾谢柳道传张子长惠药》诗:“从来不解饮,杯勺强酬应。”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 顾禄百 ﹞为 归愚先生 权记室,凡先生酧应之作,皆 顾 捉刀。”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 唐 人喜酬应,益畅厥风。” 钱杏邨 《白烟》:“一望而知是一个狡猾,食鸦片的,他善于酬应。” 后却退却。 元 柳贯 《袁伯长侍讲虞伯生马伯庸二待制同赴北都却还夜宿联句》:“巨敌无前勍,偏师当后却。” 无形(1) 没有某事物的形式、名义而有相似作用的 无形的鞭策 (2) 不知不觉中 他们的小组无形中解散了 死灰(1) (2) 完全熄灭的火灰,因其颜色为灰白色,用以形容类似的颜色 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七根火柴》 面如死灰 (3) 形容激情已逝,心灰意懒,不再有感情的起伏 心若死灰 枯木(1).老树;枯树。《管子·度地》:“伐枯木而去之,则夏旱至矣。”《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枯木復生,人君亡子。” 南朝 梁 范缜 《神灭论》:“如因荣木变为枯木,枯木之质,寧是荣木之体!” 唐 卢照邻 《行路难》诗:“君不见 长安 城北 渭 桥边,枯木横槎卧古田。”《新唐书·五行志一》:“ 武德 四年, 亳州 老子祠 枯树復生枝叶……占曰:‘枯木復生,权臣执政。’” (2).比喻颓丧之心或老朽之人。 北周 庾信 《小园赋》:“心则 歷陵 枯木,髮则 睢阳 乱丝。” 宋 范成大 《与时叙现老纳凉池上》诗:“笑我两枯木,独与三冬期。” (3).指刑具。 唐 高彦休 《唐阙史·秦中子得先人书》:“富室少年列状始末,诉於县官,詰问伏罪,遂寘枯木。” 宋 陶穀 《清异录·肉雷》:“ 来绍 ,乃 唐 酷吏 俊臣 之裔,天禀鷙忍……每肆枯木之威,则百囚俱断,轰响震动一邑,时呼肉雷。” (4).指神主;棺材。 宋 孔平仲 《续世说·直谏》:“今兵士之徒无罪,乃驱之行阵之间,委之锋鏑之下,使肝脑涂地,魂魄无归,令其老父、孤儿、寡妻、慈母望轊车而掩泣,抱枯木以摧心。” 宋 黄庭坚 《母安康郡太君祭亡女陈氏十娘文》:“惟女面目,永隔枯木。呜呼昊天,忍此荼毒。” 非法不合法 非法手段 非法的行为 一字(1).一个字。 汉 王充 《论衡·须颂》:“夫一字之謚,尚犹明主;况千言之论,万文之颂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唐 杜甫 《同元使君春陵行》:“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2).谓同一个字。《左传·僖公十五年》“千乘三去” 清 阮元 《校勘记》:“ 惠士奇 云:《上林赋》‘江河为阹’注云:‘遮禽兽为阹。’‘阹’即‘去’,实一字。” (3).指一种字体。 汉 熹平 刊石之《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七部经书,系 蔡邕 以隶书书写。后因取别于 魏 正始 之三体石经,称“一字石经”,或“鸿都石经”、“今字石经”。见《隋书·经籍志一》。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馀录·一字三字石经》:“ 蔡中郎 所书,祇有隶体。 魏 刻乃有古文、篆、隶三体。 汉 刻本无一字之名, 魏 晋 而下,称 汉 刻为一字,取别于 魏 之三字耳。” (4).另一个别名。 明 黄宗羲 《宋元学案·紫薇学案》:“﹝ 紫薇 门人﹞ 林之奇 ,字 少颖 ,一字 拙斋 。” (5).指简短的信札。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宋 陈师道 《送李奉议亳州判官》诗之三:“因声问何如?胡不枉一字。” 明 李贽 《感事二绝寄焦弱侯》之一:“昨夜山前雷雨作,传君一字到 黄州 。” (6).谓物形如一字者。 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诗:“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唐 吴融 《新雁》诗:“数声飘去和秋色,一字横来背晚暉。” (7).京剧髯口之一种。 苏少卿 《平剧手册·髯口》:“一字,满口之须而短只寸许者。白一字, 五台山 老僧等用;黑一字, 鲁智深 等用;红一字, 典韦 等用。” (8).中药量名。《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撮口》:“撮风散:亦脚蜈蚣(炙)半条……麝香一字,上为末,每服一字,竹沥调下。”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