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清平乐 |
朝代 | 金代 |
作者 | 元好问 |
释义 | 清平乐原文离肠宛转。瘦觉妆痕浅。 飞去飞来双语燕。 消息知郎近远。 楼前小雨珊珊。 海棠帘幕轻寒。 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 诗词问答问:清平乐的作者是谁?答:元好问 元好问清平乐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离肠充满离愁的心肠。 唐 武元衡 《南徐别业早春有怀》诗:“虚度年华不相见,离肠怀土併关情。” 宋 魏夫人 《好事近》词:“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 清 方文 《送肖赓九北归》诗:“虽有存者亦凋零,耿耿离肠向谁诉。” 宛转(1) 圆场;圆成 店主八折了五两银子,没处取讨,索性做个宛转。——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2) 辗转 路宛转石间。——《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宛转而不卧 (3) 婉转 语燕鸣叫的燕子。 前蜀 牛峤 《菩萨蛮》词:“舞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 宋 晏殊 《迎春乐》词:“被啼鶯语燕催清晓。正好梦,频惊觉。” 消息(1) 情况报道 消息灵通人士 (2) 音信 杳无消息 近远(1).指亲近或疏远的人。《汉书·公孙弘传》:“其性意忌,外宽内深。诸常与 弘 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杀 主父偃 ,徙 董仲舒 胶西 ,皆 弘 力也。” (2).近处和远处。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飒秣建国》:“进止威仪,近远取则。其王豪勇,邻国承命。” 清 宋之绳 《梅花》诗:“漠漠冻云连近远,荒荒野月照清寒。” (3).谓远近的程度。 晋 木华 《海赋》:“徒识观怪之多骇,乃不悟所歷之近远。”《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李陵 问:‘火去此门近远?’左右报言:‘火去此间一里。’” 宋 陈克 《谒金门》词:“消息不知郎近远,一春长梦见。” (4).偏义复词。谓远。 元 无名氏 《替杀妻》楔子:“不多近远有个员外,待要结义小人做兄弟。” 元 无名氏 《千里独行》楔子:“[ 张虎 云:] 张飞 言道, 曹丞相 军马,偌近远来到这里,人困马乏,他要今晚夜间,领兵来偷营刼寨。” 小雨指雨量不大的雨(24小时内雨量达10毫米或一小时内雨量在2.5毫米以下的雨) 珊珊(1) 形容衣裙玉珮的声音 动雾縠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宋玉《神女赋》 时闻杂佩声珊珊。——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 (2) 轻盈、舒缓的样子;美好的样子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海棠(1) (2) 即海棠树,落叶乔木,卵形叶,开淡红或白花,结红、黄色球形果,酸甜可食 (3) 该植物所结果实 帘幕遮蔽门窗用的大块帷幕 拉开帘幕,旭日当窗 轻寒微寒。 南朝 梁简文帝 《与萧临川书》:“零雨送秋,轻寒迎节。江枫晓落,林叶初黄。” 明 刘基 《春晓》诗:“踈雨随风过,轻寒薄暮归。” 胡怀琛 《春日寄家兄闽中》诗:“薄酒成孤坐,轻寒悵远离。” 杜宇杜鹃鸟的别名 树头树干以上的部分。 唐 韩偓 《残春旅舍》诗:“树头蜂抱花鬚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宋 梅尧臣 《和公仪龙图小桃花》:“三分春色一分休,始见桃花着树头。” 宋 杨万里 《病中感秋》诗:“病中一别祇三秋,况见西风在树头。” 无数(1) 无法计数,指数量极多 可能的组合是无数的 (2) 不知底细 胸中无数 青山长满绿色植物的山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相思之词,文字清通,内容亦无须多加分析,这里着重谈谈作者的艺术手法。 首先是观察点的选择运用。词的开头两句,交代抒情主人公的身份,点明相思题旨。我们可以看到孤独寂寞的女主人公,慵倦无聊,形容憔悴。以下的描写,全以女主人公为观察点,用电影术语说就是“主观镜头 ”。 这个女子看着飞去飞来软语呢喃的燕子,心中不禁发出痴想:它们会知道郎君的行踪吗?”下片由室内转向室外,隔着帘幕,看到珊珊的小雨,细细的语丝,织成一片迷惘的愁绪。海棠花在雨中寂寞地开着,水珠晶莹如泪光。远处传来杜鹃的啼叫,循声望去,不见郎踪,只有平林外的一抹青山,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这种主观的观察点,如同一根潜隐的情丝,把一个个意象连成一体,读者次第读来,会不自觉地移就主人公,更直接也更深切地感受到那孤独冷清的心理氛围。 其次,是即景传情。这首词除开头一句外,几乎全是写景 。然而由于主观镜头的运用,以“我”观物,故景物皆着女主人公之情绪色彩。暮春微雨,孤独庭院,是婉约词的典型意境。一个年轻的女子,独处闺房,其心情是可想而知的。那成双的燕子飞来飞去,更衬托出她的孤独与凄凉。杜宇就是杜鹃,这是历来词人倾注情感最多的一种生灵,因为关于它有那美丽伤感的传说,因为它那悲切的啼叫,也因为它总是出现在花事凋零的暮春时节。作者利用这些积淀着特定情感的审美意象,使相思之情,见于言外。 这首词的特色,还在于文心的细腻,这和所要表现的细腻的情思是相应的 。女主人公因相思而消瘦,容光顿减,铅华盖不住黯然之色,故曰:“瘦觉妆痕浅。”听燕子呢喃而想问讯郎君行踪,飞足以见出女子的一片痴情。结尾一句,“树头无数青山,”显然是楼上远眺之景。作者空间意识的准确把握,使读者如临其境,增强了真切感。 凡大作家都不止一副笔墨。元好问生长云朔,其天禀本多豪健英杰之气,发而为词,清雄沉郁,风格逼近苏东坡、辛弃疾。但他也有一些写儿女柔情的小词,风态绰约,楚楚可人。这首词就是一个例子。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