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太常引 寄保下郝遂初 |
朝代 | 元代 |
作者 | 马需庵 |
释义 | 太常引 寄保下郝遂初原文人生能得几相逢。漫中夜,忆元龙。 白发调儿童。 问百巧、谁教百穷。 几时携手,浮香亭上,一醉发春红。 天地醉乡中。 放长袖、婆娑晚风。 诗词问答问:太常引 寄保下郝遂初的作者是谁?答:马需庵 马需庵太常引 寄保下郝遂初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人生(1) 人一生中的活动 (2) 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3) 与人的关系生疏,不熟悉 人生地疏 相逢彼此遇见;会见 偶然相逢 中夜半夜。《书·冏命》:“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 孔 传:“言常悚惧惟危,夜半以起。”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行》:“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唐 杜牧 《投知己书》:“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於心。” 茅盾 《将赴重庆赠陈此生感怀》诗:“中夜起徘徊,寒螿何凄切!” 元龙(1).道教语。犹元阳。道教对“得道”的别称。《西游记》第一回:“有分有缘休俗愿,无忧无虑会元龙。” (2).指皇帝。《西游记》第十一回:“天下多官称上寿,朝中众宰贺元龙。” 发调(1).征调(物资或人员)。《后汉书·朱穆传》:“京师诸官费用增多,詔书发调或至十倍。”《三国志·魏志·王脩传》:“ 胶东 令 公沙卢 宗彊,自为营堑,不肯应发调。”《三国志·魏志·曹洪传》“乃得免官削爵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初, 太祖 为司空时,以己率下,每岁发调,使本县平貲。” (2).发出的曲调。 唐 白居易 《夜闻歌者》诗:“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絶。” (3).指出口,出声。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无眼之棋,死棋也,看不动情,唱不发调者。” (4).表现的情调。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颀》:“工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秀,杂歌咸善,玄理最长。” 儿童年纪小于少年的幼孩 儿童相见不相识。——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百巧指各种农具。《山海经·海内经》:“ 帝俊 生 三身 , 三身 生 义均 , 义均 是始为 巧倕 ,是始作下民百巧。” 袁珂 校注:“百巧者,主要盖指耒、耜、銚、耨等农具也。” 几时什么时候,哪一天 你几时来 携手手拉手 携手并肩 浮香飘溢的香气。 隋炀帝 《宴东堂》诗:“清音出歌扇,浮香飘舞衣。” 唐太宗 《采芙蓉》诗:“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 唐 卢照邻 《曲江花》诗:“浮香绕曲岸,园影覆华池。” 春红(1).春天的花朵。 唐 李白 《怨歌行》:“十五入 汉 宫,花颜笑春红。” 宋 苏轼 《眉子石砚歌赠胡誾》:“小窗虚幌相嫵媚,令君晓梦生春红。” (2).指落花。 五代 和凝 《天仙子》词:“洞口春红飞簌簌,仙子含愁眉黛緑。” 清 丘逢甲 《梦中》诗:“十二阑干摇海緑,八千子弟化春红。” 天地(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乡中同乡。《水浒传》第十七回:“ 杨志 叫道:‘原来也是 关西 和尚。俺和他是乡中。’”《水浒传》第七四回:“不想路上撞见了这箇乡中亲戚。” 长袖(1).长的衣袖。多指舞衣。 汉 傅毅 《舞赋》:“罗衣从风,长袖交横。” 南朝 梁 顾野王 《舞影赋》:“图长袖于素壁,写纤腰於华堂。”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緑者,列屋而閒居,妬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2).借指歌舞妓。 南朝 梁元帝 《对烛赋》:“尔乃传芳醁,扬清曲,长袖留宾待华烛。” 唐 钱起 《江陵晦日陪诸官泛舟》诗:“城南无夜月,长袖莫留宾。” 婆娑(1) 形容盘旋和舞动的样子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诗·陈风·东门之枌》。毛传:“婆娑,舞也。” (2) 枝叶纷披的样子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