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诗文:

 

古诗 偈六十三首
朝代 宋代
作者 释道宁
释义

偈六十三首原文

祖师门下,妙旨无私。
不堕物机,混融凡圣。
所以涅磐城里,作者犹嗤。
明月堂前,道人不顾。
灰身灭智,岂是丈夫。
避色逃声,何名作者。
捞龙打凤,须信男儿。
露刃藏锋,还他开士。
化城抹过,宝所非遥。
独步坤维,何人境界。
打破画瓶归去后,南山下雨北山云。

诗词问答

问:偈六十三首的作者是谁?答:释道宁
问:偈六十三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道宁的名句有哪些?答:释道宁名句大全

释道宁偈六十三首书法欣赏

释道宁偈六十三首书法作品欣赏
偈六十三首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师门

(1) 师傅的家门

半年不入师门

(2) 科举时 * 取进士的人称考官为师门,后来泛指老师

同出师门

妙旨

(1).精微幽深的旨意。《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汉 傅毅 《七激》:“达 牺 农 之妙旨,照 虞 夏 之典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何故信凡人之臆説,迷大圣之妙旨。”《梁书·沉约传》:“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

(2).好的意见,计谋。《三国志·吴志·胡综传》:“使臣微言妙旨,不得上达。”

无私

(1) 不只是顾自己的利益

无私奉献

(2) 没有私心

混融

(1).混和融合。 前蜀 杜光庭 《赵郜助上元黄箓斋词·中元》:“动静行藏,未混融於大道;年辰宿曜,犹缠集於众灾。”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使君袖有转物手,鸕鷀杓中平等分。更凭石髓媒妁之,混融併作一家春。”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义理·草木绿色》:“予尝见画者以青黄之色和而成緑,然后知木色本青,今草木俱緑者,草木因出於土,则生养混融而緑矣。”

(2).含混,不分明。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説得多少混融。”

凡圣

佛教语。谓凡夫与圣者。佛家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皆为圣者;自此而下,未断惑证理之人,皆是凡夫。 南朝 梁 沉约 《神不灭论》:“自凡及圣,含灵义等。但事有精麤,故人有凡圣。”《法苑珠林》卷二六:“无何,坐终,其髑髏全成无缝,故知凡圣同居,事不可别。” 元 梵琦 《渔家傲·西方乐》词:“佛理在躬如玉璞,须凴巧匠勤雕琢,凡圣皆由心所作。难描邈,华臺宝座珠瓔珞。”

所以

(1) 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

因为刻苦训练,所以成绩提高很快

(2) 指实在的情由或适当举动

忘乎所以

(3) 所用;用来

夫仁义辨智,非所以持国也

(4) 原因;缘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城里

城市建成区内

作者

(1) 文章的写作者;艺术品的创造者

(2) 创始之人

明月

(1) 明亮的月亮

明月几时有

(2) 指夜明珠

堂前

(1).正房前面。 汉 无名氏 《艳歌行》:“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晋 陶潜 《归园田居》诗之一:“榆柳荫后簷,桃李罗堂前。” 唐 杜甫 《又呈吴郎》诗:“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2).正厅。 唐 朱庆馀 《近试上张籍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 翠莲 ﹞泡了一盘茶,托至堂前,摆下椅子,走到公婆面前,道:‘请公公、婆婆堂前吃茶。’”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 羿 又在房里转了几个圈子,走到堂前,坐下,仰头看着对面壁上的彤弓、彤矢、卢弓、卢矢、弩机、长剑、短剑。”

(3).代指母亲。《宋史·列女传·陈堂前》:“ 陈堂前 , 汉州 雒县 王氏 女,节操行义为乡人所敬,但呼曰堂前,犹私家尊其母也。”

道人

(1)

(2) 旧时对道士的尊称

(3) 称道教徒为道人

(4) 和尚的旧称

不顾

(1).不回头看。《史记·刺客列传》:“於是 荆軻 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 林宗 异而问之:‘甑破可惜,何以不顾?’ 叔达 曰:‘甑已破,视之无益。’”

(2).不顾念;不照顾。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务在独乐,不顾众庶。”《楚辞·刘向<九叹·离世>》:“不顾身之卑贱兮,惜皇舆之不兴。” 王逸 注:“不敢顾念身之贫贱。”

(3).不理会。《楚辞·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宝珞,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马周 初入京,至 灞上 逆旅,数公子饮酒,不顾 周 , 周 市斗酒濯足,众异之。”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五:“ 朱暮堂 不顾 汤富海 的意见,不满地说:‘非筛不行! 苏账房 !’”

(4).不考虑;不顾忌。《韩非子·十过》:“耽於女乐,不顾国政,则亡之祸也。”《后汉书·列女传·太原王霸妻》:“君少修清节,不顾荣禄。”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二·帝王 * 》:“人有恣其淫性而不顾五伦,真禽兽也。”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章:“战士们不顾一切地在钢架上爬行。”

灰身灭智

佛教语。谓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隋 智顗 《四教仪》:“若灰身灭智,名无餘涅槃。”亦作“ 灰身泯智 ”。 明 智旭 《教观纲宗》:“若灰身泯智,名无餘涅盘。”

丈夫

(1) 已婚女子的配偶

古者丈夫不耕。——《韩非子·五蠹》

(2) 男子

生丈夫,…生女子。——《国语·越语》

(3) 成年男子

丈夫气

丈夫亦爱怜。——《战国策·赵策》

避色

(1).谓避开女色。 汉 司马相如 《美人赋》:“古之避色, 孔 墨 之徒闻 齐 馈女而遐逝,望 朝歌 而迴车。”

(2).谓君礼貌衰减,有厌己之状,即去之。语出《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宋 王向 《公默先生传》:“君子贵行道信於世,不信贵容,不容贵去,古之避地、避色、避言是也。”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一折:“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

捞龙

(1).使龙离海。喻处于困境。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楔子:“早是我受不过狠毒的儿夫气,更那堪不可公婆意,因此上拨下这牧羊差,粧出这捞龙计。”

(2).指引诱男人。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二折:“説一会不明白打凤的机关,使了些调虚嚣捞龙的见识。”

男儿

(1) 男子汉

男儿有泪不轻弹

(2) 指丈夫

藏锋

(1).书法用语。谓笔锋隐而不露。《太平御览》卷七四八引 唐 徐浩 《论书》:“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 宋 姜夔 《续书谱·用笔》:“笔正则藏锋,笔偃则锋出。”

(2).比喻才华不外露。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聪敏》:“公词翰若此,何忍藏锋,以成鄙夫之过。”

开士

菩萨的异名。以能自开觉,又可开他人生信心,故称。后用作对僧人的敬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提婆 初至,为 东亭 第讲《阿毗曇》” 刘孝标 注引 晋 慧远 《<阿毗昙心>叙》:“有出家开士字 法胜 ,以《阿毗曇》源流广大,卒难寻究,别撰斯部。”《释氏要览》卷上:“经中多呼菩萨为开士。 前秦 苻坚 赐沙门有德解者号开士。” 唐 颜真卿 《怀素上人草书歌》序:“开士 怀素 ,僧中之英。” 清 赵翼 《登金山塔顶放歌》:“不见古开士,悬崖撒手凌苍茫。”

化城

(1).一时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佛欲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大乘佛果。然恐众生畏难,先说小乘涅槃,犹如化城,众生中途暂以止息,进而求取真正佛果。见《法华经·化城喻品》。 南朝 宋 谢灵运 《缘觉声闻合赞》:“厌苦情多,兼物志少。如彼化城,权可得寳。诱以涅槃,救尔生老。” 唐 朱子奢 《豳州昭仁寺碑》:“慧刀已裂,化城斯引。” 清 龚自珍 《 * 古德遗书序》:“导之也有师,扶持之也有相,尚犹虑夫涉之也有浅深,閲之也有久暂,则有诸境以为之策,有化城以为之止息,乃有大事因缘以为之归墟。”

(2).指幻境。 元 张仲深 《送全上人》诗:“自知浮世一化城,愿结跏趺面墙坐。”

(3).指佛寺。 唐 王维 《登辨觉寺》诗:“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 唐 刘禹锡 《贾客词》:“邀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 明 何景明 《贤隐寺次刘朝信》诗:“化城依宿处,自学此身閒。”

(4).指海市蜃楼。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若九春三秋,天景清丽,必有素雾自岊起,须臾粉堞青甃,弥亘数里,楼臺轇葛,殊木异葩,数息中,雾气散漫,不復见矣,谓之化城。”

(5).古寺名。废址在今 安徽 当涂 。 唐 李白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诗:“ 化城 若化出,金榜天宫开。” 王琦 注引《太平府志》:“古 化城寺 ,在府城内 向化桥 西 礼贤坊 , 吴大帝 时建,基址最广。”

宝所

佛教语。本谓藏珍宝之所,喻指涅槃,谓自由无碍的境界。《法华经·化城喻品》:“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摩诃止观》卷一:“界内小道,极在化城,故为细;界外大道,极在宝所,故为麤。” 唐 杨炯 《梓州惠义寺重阁铭》:“是则毘耶四会,俱发道心;险路众人,咸知宝所。”《古尊宿语录》卷三二:“譬如造得一隻船,上面一一装载了,要千里至乎宝所。”

独步

独自行走,亦指超群出众,独一无二

独步文坛

坤维

(1).指西南方。因《易·坤》有“西南得朋”之语,故以坤指西南。《文选·张协<杂诗>之二》:“大火流坤维,白日驰西陆。” 李善 注:“《毛诗》曰:‘七月流火。’ 毛萇 曰:‘火,大火也。’《淮南子》曰:‘坤维在西南。’”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张公神道碑》:“初 蜀 师之役,中军 云侯 有终 ,辟公以行,如左右手。平定坤维,公有力焉。”

(2).指南方。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上当星纪,下裂坤维。” 清 李瀅 《望罗浮歌》:“ 丰隆 列缺 ,手劈坤维。”

(3).指大地之中央,正中。《隋书·礼仪志一》:“四方帝各依其方, 黄帝 居坤维。”

境界

(1) 边界,疆界

(2) 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呈现出的情况

思想境界高

(3) 处境

境界危恶。——宋·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

打破

(1)

(2) 物件受到突然或猛烈的一击而出现缺口或裂为碎片或几部分

打破门扇。——《广州军务记》

(3) 突破原有的限制和约束

打破纪录

(4) 使突然结束

以果断的行动打破僵局

(5) 没有遵循或遵守

每一部伟大的小说都打破了很多清规戒律

画瓶

绘画精美的瓶。佛教以喻虚幻易坏的人身。 南朝 梁简文帝 《六根忏文》:“愿捨此画瓶,得彼金色,浄寳珠之法饰,煦瑠璃之慧体,长归五分,永等十身。”参见“ 画瓶盛粪 ”。

去后

以后。 明 朱权 《荆钗记·启媒》:“昨闻故人 王景春 之子,堂试魁名,去后必有好处。”《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世人只知眼前贵贱,那知去后的日长日短。”

南山

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

下雨

以水滴状从云层落下

北山

(1).泛指北面的山。《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臺,北山有莱。” 唐 李白 《题元丹丘颍阳山居》诗:“却顾北山断,前瞻南岭分。”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四:“此去东山又北山,镜中强半尚红颜。”

(2).山名。即 北邙山 。在今 河南 洛阳市 东北。《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夏四月,王田 北山 ,使公卿皆从。” 杜预 注:“ 北山 , 洛 北芒 也。”《文选·陆机<君子有所思行>》:“命驾登 北山 ,延佇望城郭。” 刘良 注:“谓登 北邙 望 晋 都。”

(3).山名。即 钟山 ,又名 紫金山 。在今 江苏 南京市 东。《文选·孔稚圭<北山移文>》 吕向 题解:“ 钟山 在都北。其先 周彦伦 隐於此山,后应詔出为 海盐县 令。今欲却过此山, 孔生 乃假山灵之意移之,使不许得至,故云‘北山移文’。” 清 吴伟业 《途中遇雪即事言怀》诗:“有道寧徵 管 ,无才却荐 嵇 。 北山 休誚让, 东观 岂攀躋。”

随便看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Suppu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2: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