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咏史下明帝四首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陈普 |
释义 | 咏史下明帝四首原文大和空国逐浮虚,曾为苍生一扫除。历数未容奸宄得,收曹卷马二中书。 诗词问答问:咏史下明帝四首的作者是谁?答:陈普 参考注释大和(1).一种良弓。《周礼·考工记·弓人》:“大和无灂。” 郑玄 注:“大和,尤良者也。” 孔颖达 疏:“大和谓九和之弓。以其六材俱善尤良,故无漆灂也。” (2).非常和协。《左传·襄公十三年》:“ 晋 国之民,是以大和。” 见“ 太和 ”。 空国(1).谓无国君主政或贤臣辅政之国。《南齐书·天文志上》:“占曰:国去其君,有空国徙王。”《新五代史·唐六臣传论》:“一君子存,羣小人虽众,必有所忌,而有所不敢为;惟空国而无君子,然后小人得肆志於无所不为。” (2).举国。《新五代史·四夷传附录一》:“ 阿保机 跃然曰:‘ 张文礼 有金玉百万,留待皇后,可共取之。’於是空国入寇。” 浮虚(1).华而不实。《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亦歷注经传,颇传於世”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是以志学之士,遂復陵迟;而末求浮虚者,各竞逐也。”《旧唐书·薛登传》:“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为贵。” 宋 陆游 《上殿札子》之二:“浮虚失实,华藻害道。” (2).空虚。 清 刘大櫆 《祭左和中文》:“亲交歘以遒尽兮,夫乃知人世之浮虚。” (3).指 魏 晋 清谈的虚无玄理。《世说新语·轻诋》“ 桓公 入 洛 ”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王夷甫 ﹞将为 石勒 所杀,谓人曰:‘吾等若不祖尚浮虚,不至於此。’”《晋书·裴頠传》:“ 何晏 、 阮籍 素有高名於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年》:“ 晋 有 王衍 为三公,祖尚浮虚,致中原板荡。” (4).中医名词。指虚肿。《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阳明所至为浮虚。” 王冰 注:“浮虚:薄肿,按之復起也。” 生一即 太一 。神名。 唐 颜真卿 《刻清远道士诗因而继作》诗:“登坛仰 生一 ,捨宅叹珣珉。”参见“ 太一 ”。 扫除(1) 用扫帚、刷子等清除脏东西 大扫除 (2) 清除;消除 扫除文盲 (3) 全部 都来投降;若不从者,便行扫除处死。——《水浒传》 历数一件一件地列举 历数敌人的罪行 奸宄犯法作乱的坏人 寇贼奸宄。——《书·舜典》 德刑不立,奸究并至。——《左传·成公十七年》 二中(1).二心,异心。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道无二》:“是故古之人物而书文,心止於一中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 (2).天、地的中数。《新唐书·历志三上》:“天数中於五,地数中於六,合二中以通律历。” 指仲夏与仲冬。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天有两和以成二中,岁立其中,用之无穷……阳气起於北方,至南方而盛,盛极而合乎阴;阴气起乎中夏,至中冬而盛,盛极而合乎阳。”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