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诗文:

 

古诗 望江南 重九遇雨
朝代 宋代
作者 康与之
释义

望江南 重九遇雨原文

重阳日,阴雨四效垂。
戏马台前泥拍肚,龙山会上水平挤。
直浸到东篱。
茱萸胖,菊蕊湿滋滋。
落帽孟嘉寻篛笠,休官陶令觅蓑衣。
都道不如归。

诗词问答

问:望江南 重九遇雨的作者是谁?答:康与之
问:望江南 重九遇雨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望江南 重九遇雨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康与之的名句有哪些?答:康与之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阳日

(1).太阳。《晋书·李势载记》:“伏惟大 晋 ,天网恢弘,泽及四海,恩过阳日。”

(2).指阳光。 唐 白居易 《草堂记》:“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

阴雨

天色阴沉,又下着雨

戏马台

(1).古迹名。在 江苏省 铜山县 南。即 项羽 凉马台 。 晋 义熙 中, 刘裕 曾大会宾客赋诗于此。 清 钱谦益 《徐州杂题》诗之二:“重瞳遗跡已冥冥, 戏马臺 前鬼火青。”参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嘉庆一统志·徐州府二》。

(2).古迹名。在 河北 临漳县 西。又名 阅马台 。 后赵 石虎 所筑。 虎 从台上施放响箭,作为军骑出入的信号。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浊漳水》。

(3).古迹名。在 江苏省 江都县 。台下有路,名 玉钩斜 ,是 隋 代埋葬宫女的地方。见《嘉庆一统志·扬州府二》。

龙山会

《晋书·孟嘉传》载,九月九日, 桓温 曾大聚佐僚于 龙山 。后遂以“龙山会”称重阳登高聚会。 唐 朱湾 《九日登青山》诗:“想见 龙山 会,良辰亦似今。” 唐 赵嘏 《重阳日寄韦舍人》诗:“不知是日 龙山 会,谁是风流落帽人。” 宋 吴则礼 《满庭芳·九日》词:“想见征西旧事, 龙山 会,宾主俱豪。”亦作“ 龙山佳会 ”。 宋 周紫芝 《品令》词:“休説 龙山 佳会,此情不浅。”

上水

(1) 给火车、汽车等加水

(2) 逆流而上

上水船

(3) 〈方〉∶供食用的牲畜的心、肝、肺

东篱

(1).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五:“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因以指种菊之处;菊圃。 唐 杨炯 《庭菊赋》:“凭南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 宋 柳永 《玉蝴蝶·重阳》词:“西风吹帽,东篱携酒,共结欢游。” 明 冯惟敏 《南吕一枝花·送贾封君约庵来游上谷南还》套曲:“恰东篱劝插黄花,又南浦催斟緑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僕以君风流高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

(2).园圃名。 宋 陆游 《东篱记》:“ 放翁 告归之三年,闢舍东茀地,南北七十五尺,东西或十有八尺而赢,或十有三尺而缩。插竹为篱,如其地之数……名之曰‘东篱’。” 宋 陆游 《读吕舍人诗追次其韵》:“言归 镜湖 上,日日醉 东篱 。”自注:“ 东篱 ,予小圃名。”

茱萸

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

滋滋

(1).勤勉貌。《孔丛子·连丛子上》:“顷来闻汝与诸友生,讲肄书传,滋滋昼夜,衎衎不怠。”《隶释·汉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滋滋汲汲,诲人不倦。” 洪适 释:“滋滋为孳孳。”

(2).形容兴味很浓的样子。 冰心 《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他们写长文章,学做诗,我在旁边滋滋有味地听着。”

(3).象声词。 陈石峻 《泽玛姬·老鼠猴子和黑熊》:“老鼠滋滋地乱叫,显得很凄惨。” 管桦 《清风店》二:“ 曹克星 滋滋的喝了一盅酒。”

落帽

《晋书·孟嘉传》:“﹝ 嘉 ﹞后为征西 桓温 参军, 温 甚重之。九月九日, 温 燕 龙山 ,寮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 嘉 帽堕落, 嘉 不之觉。 温 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 嘉 良久如厕, 温 令取还之,命 孙盛 作文嘲 嘉 ,著 嘉 坐处。 嘉 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后因以“落帽”作为重九登高的典故。 唐 韩鄂 《岁时纪丽·重阳》:“授衣之月,落帽之辰。” 唐 钱起 《九日闲居寄登高数子》诗:“今朝落帽客,几处管弦留。” 明 何景明 《九日独酌简何太仆》诗:“愁来转觉登臺懒,病里谁传落帽狂。”

篛笠

用箬叶或竹篾编制的宽边帽。 唐 隐峦 《牧童》诗:“牧童见人俱不识,尽着芒鞋戴篛笠。” 宋 杨万里 《丙申岁朝》诗:“山色长供青篛笠,春光不为白髭鬚。”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三折:“一撒网,一簑衣,一篛笠。”

休官

(1).辞去官职。 唐 李商隐 《天平公座中呈令狐令公》诗:“白足禅僧思败道,青袍御史拟休官。”《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公案断曾国舅传》:“还了我王牌和简,休官纳印去修行。”《儒林外史》第八回:“自古道:‘休官莫问子。’看老世台这等襟怀高旷,尊大人所以得畅然挂冠。”

(2).古代少数民族部落名。《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 休官 权千成 据 显亲 ,自称 秦州 牧。” 胡三省 注:“ 休官 ,杂夷部落之名。”

陶令

指 晋 陶潜 。 陶潜 曾任 彭泽 令,故称。 元 赵孟頫 《见章得一诗因次其韵》:“无酒难供 陶令 饮,从人皆笑 酈生 狂。” 毛 * 《登庐山》诗:“ 陶令 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 里可耕田?”

蓑衣

用棕榈皮编成的雨衣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 张志和《渔歌子》

都道

都城的街道。《东观汉记·鲍永传》:“案 良 诸侯藩臣,蒙恩入侍,宜知尊帝,城门候吏六百石,而肆意加怒,令叩头都道,奔走马头前,无藩臣之礼,大不敬也。”

不如归

见“ 不如归去 ”。

诗文赏析


这首谐谑词很有名气。据说是作者在“重九遇雨,奉敕口占” (见清徐釚《词苑丛谈》卷十一)。词的情调是滑稽调侃,起到的艺术效果是“俗不伤雅,谑不为虐”的艺术效果。
词的上片写猖獗的语势,下片写登淋雨的狼狈相,采用夸张词侃手法。上片以口语的形式发端,点明时间是重阳,气候是限雨,极为平淡朴拙,不仅“老妪能解”,抑且“老妪能道”,忽然扣紧重阳登高的,连用两个富有韵致的典故,就收到了“以巧补拙,以灵济朴”的艺术效果。戏马台即项羽曾经的掠马台。在今江苏徐州市南,宋武帝刘裕曾于重阳到此,置酒赋诗,后遂成为重九登高的胜地,见于《水经注·泗水》。
龙山会,指东征西大将军桓温于重九日游龙山,宾客云集,互相调弄的韵事,见于《世说新语·识鉴》注。这两个的历史掌故 ,切合题旨 ,符合现实,随手拈来,浑化无痕,不愧为用典的妙手。尤其是用典之后,分别续之以“泥拍肚”和“水平脐”,雅俗熔于一炉,意事合于一体,“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组成了雅俗互容的有机整体。“直浸到东篱”,是承接“阴雨”而来,也是为下片的“菊蕊”和“陶令”和伏笔,使之顺利地过渡到下片。东篱,是赏菊之地。典出陶潜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饮酒》)。赏菊饮酒,是古代重节习俗 。在这里 ,词人夸张调侃,征典用事 ,紧扣题旨,围绕重阳遇雨来写,故能宕而不野,疏而不放。
过片处“ 须词意断而仍续,合而复分”(沈祥龙《论词随笔 》)。 这首词过片的“茱萸胖,菊蕊湿滋滋”,是用“ 胖”和“湿”照应上片的“阴雨”,用“ 茱萸”和“菊蕊”照应上片的“戏马台 ”、“龙山会”和“ 东篱”等,便是“词意断而仍续”。上片写雨大,写所见,下片写遇雨,写所见,都是写重阳遇雨 ,却各有侧重,便是“合而复分”。在这断续分合之间 ,表现了这首词的“吞吐之妙”。古代重阳登高时有插茱萸 ,饮菊酒的习俗 ,以避灾祸(见梁吴均《续齐谐记》),王维有诗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可是而今呢?雨垂水漫,“寻篛笠”、“觅蓑衣”还来不及哪还能插茱萸、赏菊花呀!即使是洒脱的孟嘉天真的陶潜,在那样的倾盆大雨下,也要面对现实,使自己可以逃脱“落汤鸡”的厄运 。“落帽孟嘉”照应上片的“龙山会上 ”。孟嘉陪同桓温登龙山,帽子被风吹落,却没有发觉。桓温让孙盛作风嘲笑他,孟嘉提笔作文回敬,文采甚美,四座叹服,后遂成为九日登高的韵事。
“休官陶令”与上片的“东篱”相呼应。《宋书·隐逸传》说 :陶潜当彭泽县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 :‘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即日解印绶去职 ,赋《归去来》以见志”。
对这样两个潇洒 、高洁的人,词人采用漫画的手法,涂抹出他们的狼狈相,进行调侃和嘲弄,最后,词以“都道不如归”作结。曾有人把这句词改了,据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记载 :“与之自语人云,末句或传‘两个一身泥’,非也 。”他所以认为不是,是因为这样便成浅俗而无余韵的词文,使前两句对古人的雅谑得不到意趣的照应 。“不如归”者,多用于久客思家或久宦思隐的场合。这里却因承上雅人遇雨,体会他们的心意说 :与其“寻篛笠”、“觅蓑衣”,倒不如赶快回家去,便淋不着矣。化雅言为俗意,以妙语结词情,用笔既摇曳生姿,下语又冷隽可喜,不离谑雅风调,又收余味不尽的效果,所以为高。元人小令中颇多这类隽语。如卢疏斋《朱履曲》赋雪天饮酒听歌之乐,天云 :“这其间听鹤唳,再索甚趁鸥盟。不强如孟襄阳于受冷 !”结句有如奇兵突出,借孟浩然踏雪寻梅故事而别有意会,耐人寻味,与此词结尾可谓异曲同工。
随便看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Suppu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2: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