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昭庆寺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昭庆寺原文钱塘门外古昭庆,取便寻幽过野堤。僧不参禅修净业,佛无定相示全提。 法林自是忘忧所,精舍堪称小隐栖。 而我民艰常满目,岂能耽静对阇黎。 诗词问答问:昭庆寺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参考注释钱塘(1).见“ 钱塘江 ”。 (2).亦作“ 钱唐 ”。古县名。地在今 浙江省 。古诗文中常指今 杭州市 。《史记·秦始皇本纪》:“过 丹阳 ,至 钱唐 。” 张守节 正义:“ 钱唐 ,今 杭州县 。” 唐 李绅 《真娘墓》诗:“还似 钱塘 苏小小 ,祗应迴首是卿卿。” 宋 施德操 《北窗炙輠》卷下:“当 绍兴 中,国家方创都 钱塘 。” 明 皇甫涍 《雪山歌奉寄彭太保》:“君王垂衣念西土, 钱塘 老子不足数。” 取便(1).取其方便。 汉 刘向 《杖铭》:“杖必取便,不必用味;士必任贤,何必取贵。” (2).犹随便,无拘束。《红楼梦》第六二回:“大家也有坐的,也有立的,也有在外观花的,也有倚栏看鱼的,各自取便,説笑不一。”《红楼梦》第五五回:“﹝老婆子们﹞白日里睡觉,夜里鬭牌,我们都知道的。 凤丫头 在外头,他们还有个怕惧,如今他们又该取便了。” (3).犹乘便。如:出发时带着书,取便学习。 寻幽(1).寻求幽胜。 唐 李商隐 《闲游》诗:“寻幽殊未极,得句总堪夸。” 宋 欧阳修 《和游午桥庄》:“晓坛初毕祀,弭盖共寻幽。” (2).探究深奥的事理。《北史·杨伯丑传》:“时有 张永乐 者,卖卜京师, 伯丑 每从之游。 永乐 为卦有不能决者, 伯丑 輙为分析爻象,寻幽入微。” 参禅佛教指静坐冥想,领悟佛理 参禅悟道 自是(1) 自然是 众人见他如此无礼,自是愤愤不平 (2) 自以为是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 (3) 从此 忘忧(1).忘却忧愁。《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夫酒忘忧,故能消之也。” 唐 张说 《喜度岭》诗:“见花便独笑,见草即忘忧。” (2).萱草的别名。 唐 陈子昂 《魏氏园林人赋一物得秋亭萱草》诗:“忘忧谁见赏,空此北堂中。”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本草经》云:萱,一名忘忧。” 元 钱抱素 《琐窗寒·题玉山草堂》词:“书带生香,忘忧弄色,四窗虚悄。” 清 黄宗羲 《小园记》:“因买瓦盆百餘,以植草花:水僊、艾人……忘忧、含笑。” 精舍(1) 讲学的处所;收斋 (2) 僧道居住或说法布道的处所 (3) 指心,古人认为心是精神所居之处 堪称可以叫做;可以称为;称的上 例句:雕鹰堪称“鹰中之最” 小隐谓隐居山林。 晋 王康琚 《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藪,大隐隐朝市。” 宋 陆游 《寓叹》诗:“小隐终非隐,休官尚是官。” 民艰民众的艰难困苦。 明 唐顺之 《凤阳等处灾伤疏》:“伏乞勅下户部,俯念民艰。”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四》:“皇帝軫念民艰,正供之额,概从俭薄。”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先秦 学者,生当乱世,目击民艰,其立论大率以救世厉俗为主。” 常满(1).谓永远圆满充实。 汉 班固 《 * 通·日月》:“日之为言‘实’也,常满有节;月之为言‘闕’也,有满有闕也。” (2).古杯名。《说郛》卷六六引 宋 窦革 《酒谱》:“《十洲记》云 周穆王 时有杯名曰常满。”参见“ 常满盃 ”。 (3).古灯笼名。 南朝 陈后主 《三善殿夕望山灯》诗:“既有常满照,羞与晓星连。”参见“ 常满灯 ”。 岂能怎能;哪能 我岂能反对? 阇黎见“ 闍梨 ”。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