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送周袁州赴镇三首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赵蕃 |
释义 | 送周袁州赴镇三首原文百里更题舆,才分刺史符。循良重他选,途辙讵常拘。 不但治文牍,要令歌袴襦。 戚休颦笑里,无或谓民愚。 诗词问答问:送周袁州赴镇三首的作者是谁?答:赵蕃 参考注释百里(1).一百里。谓距离甚远。《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诗·大雅·桑柔》:“维此圣人,瞻言百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宋 苏轼 《明君可与为忠言赋》:“心苟无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将或锡之十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后日之忧者,始服 永公 ‘熟虑其后’一言,真‘瞻言百里’也。” (2).古时诸侯封地范围。《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后用以称诸侯国。参见“ 百里之命 ”。 (3).亦谓地小。《孟子·公孙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 (4).古时一县所辖之地。因以为县的代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大率方百里。” 汉 蔡邕 《太尉陈公赞》:“公在百里,有西产之惠,赐命方伯,分 陕 餘庆。” 晋 陶潜 《酬丁柴桑》诗:“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唐 王勃 《上明员外启》:“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驰芳於墨綬。” (5).借指县令。《后汉书·循吏传·仇览》:“ 涣 ( 王涣 )谢遣曰:‘枳棘非鸞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 李贤 注:“时 涣 为县令,故自称百里也。”《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帝( 明帝 )欲试以百里, 慰祖 辞不就。” 宋 王禹偁 《畬田词》序:“苟择良二千石暨贤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庶乎污莱尽闢矣。” (6).宝剑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吴大帝 有寳刀三,寳剑六。寳剑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复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见《孟子·万章上》。 题舆东汉 周景 任 豫州 刺史时,尝辟 陈蕃 (字 仲举 )为别驾。 蕃 辞不就。 景 题别驾舆曰:“ 陈仲举 座也。”不复更辟。 蕃 惶惧,起视职。事见《太平御览》卷二六三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后遂用作典故,以“题舆”谓景仰贤达,望其出仕。 唐 杨炯 《从甥梁錡墓志铭》:“ 桓温 之徵 谢奕 ,暂为司马之官; 周景 之礼 陈蕃 ,仍降题舆之命。” 唐 杜甫 《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名参 汉 望苑,职述 景 题舆。” 宋 司马光 《送王彦臣同年通判亳州》诗:“圣主怜耆旧,题舆得吏师。” 才分人的聪明才智 刺史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以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 循良(1).谓官吏奉公守法。《北史·孙搴等传论》:“ 房謨 忠勤之操,始终若一。 恭懿 循良之风,可谓世有人矣。” 唐 李邕 《唐赠太子少保刘知柔神道碑》:“出膺贤守,则郡国循良。”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一:“吾每见循良之吏,有活民之心,而民终不能活者,不刚也。” 孙中山 《孙文学说·不知亦能行》:“官吏不过为人民之僕,当受人民之监督制裁也。其循良者,吾民当任用之;其酷劣者,当淘汰之。” (2).指循良的官吏。 唐 柳宗元 《柳州谢上表》:“常以万邦共理,必藉於循良。” 清 朱彝尊 《送张夫子巡抚山东》诗之一:“循良久数 张京兆 ,副相依然 汉 上公。” (3).善良。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富家中亦有循良懦弱者,乌可执一哉?”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舟子颇循良,令其糴米煮饭。” 途辙(1).路上之车迹。《五灯会元·智海平禅师法嗣·净因继成禅师》:“那知微笑已成途辙,纵使默然,未免风波。” (2).喻行事所遵循的途径或方向。 康有为 《<礼运注>序》:“始循 宋 人之途辙,炯炯乎自以为得之矣,既悟 孔子 不如是之拘且隘也。” 李大钊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抑知人群演进之途辙,其最大之成功,固皆在最大牺牲、最大痛苦之后。” 郭沫若 《羽书集·青年化,永远青年化》:“那种途辙和我们民族精神的动向根本相反,我们的民族自有历史以来便是反抗那种行径的。” 不但不仅,不只是——用在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的前一分句,指出并承认某层意思,后一分句常有“而且”、“并且”、“也”、“还”、“又”等词相呼应,表示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我们的家乡不但风景优美,物产也很丰富 文牍(1) 指公文书信等 (2) 旧时也指官府中经管文牍的人 袴襦(1).《后汉书·廉范传》:“迁 蜀郡 太守……百姓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后遂以“袴襦”指地方官吏的善政。 唐 黄滔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初,僕射 太原公 ,以 子房 之帷幄布 泉 城,以 叔度 之袴襦纊 泉 民,而谓 竺 乾 之道与 尼聃 鼎。” 宋 苏轼 《庆源宣义王丈求红带》诗:“今年蚕市数州禁,中有遗民怀袴襦。” 清 赵翼 《偕孙渊如汪春田两观察游牛首山》诗:“岂有袴襦留 叔度 ,空传尸祝到 庚桑 。” (2).衣裤。 宋 陆游 《贫甚戏作绝句》:“数种袴襦秋未赎,羡他邻巷捣衣声。” 宋 洪迈 《夷坚甲志·叶若谷》:“方初见时,著粉青衫,水红袴襦,既久未尝易衣,然常如新。” 戚休犹休戚。忧愁和欢乐;祸福。 宋 苏轼 《赐尚书左丞李清臣乞退不允批答》之二:“义既同於戚休,身岂轻於出处?” 明 陆采 《怀香记·受诏参戎》:“暴虎冯河真可愁,临时候枯荣戚休,任逆来须顺受。” 老舍 《今日》诗:“儿女竞劳动,工农共戚休。” 颦笑(1).皱眉和欢笑。 清 李渔 《蜃中楼·训女》:“鮫宫生长不胜綃,水镜里,自怜顰笑。” 清 黄协埙 《淞南梦影录》卷三:“ 小桂寿 者,眸凝秋水,脸晕朝霞,顰笑皆工。” (2).借指厌恶和喜欢。 郭沫若 《黑猫》:“在武夫专横之下,人的生命便寄系在一分颦笑之间。” 无或不要。《吕氏春秋·贵公》:“故《鸿范》曰:‘……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 高诱 注:“或,有也。”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