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诗文:

 

古诗 送程德孺赴江西
朝代 宋代
作者 张耒
释义

送程德孺赴江西原文

程侯治楚我独知,去时民作婴儿啼。
归来明光见天子,还把一节来江西。
年来屡下宽大诏,赤子未免寒与饥。
恩如忧病政如药,知病无药何由治。
朝廷法度寄吏手,付授得所乃合宜。
事如黑白初易睹,敢以容悦相蒙欺。
此行委寄意不浅,列城数十受指挥。
任官轻外最弊法,省阁无补真何为。
遥知敏手多暇日,不废樽俎环蛾眉。
从君多乞歙州纸,岁晏天禄供吟诗。

诗词问答

问:送程德孺赴江西的作者是谁?答:张耒
问:送程德孺赴江西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张耒的名句有哪些?答:张耒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独知

(1).知人所不知;仅一人知。《商君书·更法》:“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毁于民。”《韩非子·说林上》:“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淮南子·兵略训》:“夫将者,必独见独知。独见者,见人所不见也;独知者,知人所不知也。” 唐 李咸用 《和友人喜相遇》之四:“非穷非达非高尚,冷笑行藏祗独知。”《礼记·中庸》“故君子慎其独也” 宋 朱熹 集注:“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2).仅仅知道。《墨子·兼爱中》:“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而攻人之国。”《韩非子·解老》:“民独知兕虎之有爪角也,而莫知万物之尽有爪角也。”

去时

结束

三月来时如猛狮,去时如羊羔

婴儿

(1) 初生的幼儿

(2) 一周岁内的儿童

(3) 道教称铅为“婴儿”

婴儿姹女配阴阳,铅汞相投分日月。——《西游记》

(4) 又如:婴儿姹女(道教称铅和汞)

归来

返回原来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明光

(1).日光。亦指白日,太阳。 南朝 宋 鲍照 《学刘公干体》诗之五:“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 南朝 梁武帝 《东飞伯劳歌》:“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幃綺帐脂粉香。”

(2).铠甲名。铁铠。 三国 魏 曹植 《上先帝赐铠表》:“先帝赐臣鎧:黑光、明光各一领。”

(3).明亮;光亮。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彭蠡湖口》诗:“金膏灭明光,水碧缀流温。”《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小夫人将一串一百单八颗西珠数珠,颗颗大如鸡荳子,明光灿烂。”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他俩的雨衣都让雨水洗得明光发亮。”

(4).指神话中昼夜常明的 丹丘 。《楚辞·王褒<九怀·通路>》:“朝发兮 葱岭 ,夕至兮 明光 。” 王逸 注:“暮宿东极之 丹峦 也。”《楚辞·远游》“仍羽人於 丹丘 兮,留不死之旧乡” 汉 王逸 注:“因就众仙於 明光 也, 丹丘 昼夜常明也。《九怀》曰‘夕宿乎 明光 ’, 明光 即 丹丘 也。”按,《九怀》中之 丹峦 即 丹丘 。

(5). 汉 代宫殿名。后亦泛指朝廷宫殿。 唐 武元衡 《出塞作》诗:“要须洒扫龙沙净,归謁 明光 一报恩。” 宋 苏轼 《次韵钱穆父》:“老入 明光 踏旧班,染鬚那復唱《阳关》。” 清 陈梦雷 《秋兴》诗之八:“当年起草侍 明光 ,鱸鱠娱亲请尚方。”参见“ 明光殿 ”。

见天

每天;天天

他见天早上练习跑步

江西

中国东南部的省。面积16万平方公里,人口3320万,省会南昌。赣江南北贯全省,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位于省的北部;湖周围平原为主要产粮区。立于鄱阳湖入长江口西侧的庐山为著名避暑胜地。位于省西部的井岗山为中国 * 创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之。南部是世界著名的钨矿产地

宽大

引申指对犯错误者或犯罪者从宽处理

宽大你一回两回就不错了,未必能宽大你三回五回

赤子

(1) 刚生的婴儿

(2) 人民

未免

(1) 实在是,不能不说是

你的发言未免长了些

(2) 不免

初次见面,未免有些拘束

忧病

犹言忧愁痛苦。《诗·周颂·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 汉 郑玄 笺:“嬛嬛然孤特,在忧病之中。”

何由

亦作“ 何繇 ”。1.从何处,从什么途径。《楚辞·天问》:“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僕虽嚚顽,愿从足下。虽然,何由而自达哉!” 唐 王昌龄 《送韦十二兵曹》诗:“出处两不合,忠贞何由伸?”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 晋 张华 有鸚鵡,每出还,輒説僮僕好恶。一日,寂无言; 华 问其故,曰:‘被禁在瓮中,何繇得知?’” 鲁迅 《野草·墓碣文》:“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2).怎能。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濑修竹茂林》诗:“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宋书·沉庆之传》:“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成?” 明 刘基 《次韵和脱因宗道感兴》诗之三:“路远无羽翼,何由得飞还?”《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稍加责罚,此辈就到家主面前轻事重报,説你怎地凌虐。妹夫必然着意防范,何繇除得?”

(3).因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有云 太仓 王宫詹 ,藏 宋 搨《十三行》,一字无损。然与《玉版》对观,无少差,信为《玉版》未损时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剥漶?或造物忌之邪?”

朝廷

君主接受朝见和处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以君主为首的中央统治机构或君主的代称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战国策·齐策》

吾恐上负朝廷,下愧吾师也。——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法度

(1) 法律制度

(2) 规矩,行为的准则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 汉· 贾谊《过秦论》

付授

(1).嘱托授予。《晋书·羊祜传》:“取 吴 不必须臣自行,但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功名之际,臣所不敢居。若事了,当有所付授,愿审择其人。” 唐 元稹 《南阳郡王赠某官碑文铭》:“在昔 徐 师,知於 南阳 ,付授兵柄, 涡 俾为防。”

(2).谓传授。 宋 刘克庄 《满江红·四首并和实之》词之三:“上帝照临忠义胆,老师付授文章脉。” 清 戴名世 《老子论下》:“ 孔子 适 周 ,见 老子 ,其叮嚀付授不过数语而 孔子 嘆美之。其后所著书上下篇,大抵不出此数语之中。”

得所

(1).谓得到安居之地或合适的位置。语出《诗·魏风·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汉书·王莽传上》:“四海辐凑,靡不得所。”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野人寧得所,天意薄浮生。” 明 李贽 《答耿中丞书》:“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

(2).适当;适宜。 北魏 高湛 《养生论》:“寻常饮食,每令得所,多湌令人彭亨短气,或致暴疾。” 金 王若虚 《宁晋县令吴君遗爱碑》:“盖其刚柔适中,缓急得所,勤故不废事,简故不扰民,明无不察,毫髮莫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 钱敦堂 编修殁,其门生为经纪棺衾,赡恤妻子,事事得所。”

合宜

合适;适宜

雨后种树正合宜

他提任这个工作倒很合宜

黑白

(1) 黑色和白色的统称

(2) 比喻是非、善恶、清浊

容悦

谓曲意逢迎,以取悦于上。《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 赵岐 注:“为苟容以悦君者也。” 朱熹 集注:“阿殉以为容,逢迎以为悦。”《后汉书·陈蕃传》:“今臣蒙恩圣朝,备位九列,见非不諫,则容悦也。” 唐 韩愈 《上留守郑相公启》:“以为事大君子当以道,不宜苟且求容悦。”《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五年》:“至於论事苟取容悦,偷为一切之计,人主将何便於此!” 清 钱谦益 《太仆寺少卿陈大绶授中宪大夫》:“思得秉正守义之人,以几疏秽镇浮之效。士多容悦,此风寂寥。” 梁启超 《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以彼等之容悦与先帝之付托较,则先帝重乎?彼等重乎?”

相蒙

(1).互相欺骗;互相隐瞒。《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唐 杜甫 《岁晏行》:“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2).相关联;相符合。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小学即韵类也,医学即技类也,二者絶不相蒙,尤不应混列一涂。”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神仙·王子龙》:“ 孙 久悉其诬,具回檄,悉言其地里不相蒙,年貌不相对,万万不可行。”

委寄

谓委任付托。《魏书·樊子鹄传》:“时 尒朱荣 在 晋阳 ,京师之事, 子鵠 颇预委寄,故在臺阁,征官不解。” 宋 范仲淹 《延州谢上表》:“讨伐之秋,委寄方重,岂繄懦品,可副圣忧。”《明史·刘吉传》:“ 吉 独留,委寄愈专。”

列城

(1).城邑;边塞城堡。《左传·僖公十五年》:“赂 秦伯 以 河 外列城五,东尽 虢略 ,南及 华山 ,内及 解梁城 ,既而不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汝水》:“ 楚 盛 周 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於北方,以逼华夏。”《旧唐书·德宗纪下》:“ 吴少诚 非次擢用,授以节旄,秩居端揆之荣,任总列城之重。”

(2).指城邑长官。 宋 陆游 《喜小儿辈到行在》诗:“传闻贼弃两京走,列城争为朝廷守。”

指挥

(1) 发令调度

指挥围攻

(2) 指导乐曲或乐队的演奏

(3) 发令调度的人

乐队指挥

任官

(1).委任官职。《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 孔颖达 疏:“任官,谓任人以官,故云官贤才而任之……任官,是用人为官。” 宋 司马光 《进修心治国之要札子状》:“臣初上殿即言人君之德三:曰仁,曰明,曰武;致治之道三:曰任官,曰信赏,曰必罚。”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国家治民以官,任官以人。”

(2).特指荫补任职。 宋 叶适 《任子》:“人臣以子任官亦国之重事也。其与之宜当於义而称於恩,使朝廷録功纪旧之意有所表见。”

弊法

指不合时宜的法度。 唐 元结 《时议下篇》:“若天子能追行已言之令,必行将来之法,且免天下无端杂徭,且除天下随时弊法……然后推仁信威令,与之不惑,此帝王常道。”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在位者得其才矣,然后稍视时势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变更天下之弊法,以趋先王之意,甚易也。” 宋 陆九渊 《荆国王文公祠堂记》:“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

省阁

亦作“ 省閤 ”。 1.宫门。《后汉书·献帝纪》:“帝疑赋卹有虚,乃亲於御坐前量试作糜,乃知非实,使侍中 刘艾 出让有司。於是尚书令以下皆诣省阁谢,奏收 侯汶 考实。” 王先谦 集解引 刘攽 曰:“阁,当作閤。閤,门也。”《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其后诸王入宫,輒以輦迎,至省閤乃下。”

(2).指中枢机构。《后汉书·杨赐传》:“ 赐 被召会议诣省閤,切諫忤旨,因以寇贼免。” 唐 王维 《责躬荐弟表》:“陛下矜其愚弱,託病被囚,不赐疵瑕,累迁省阁。” 清 姚鼐 《题吴竹桥湖田书屋图》诗:“昔君辞省阁,余亦卧江滨。”

无补

没有补益,无益

这样恐怕无补于事

何为

为什么,何故。《国语·鲁语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江河百谷,从何处生?东流到海,何为不溢?” 唐 韩愈 《琴操·履霜操》:“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清 侯方域 《壮悔堂记》:“余向为堂,读书其中,名之曰‘杂庸’。或曰:‘昔 司马相如 卖酒 成都 市,身自涤器,与庸保杂作。子何为其然?’”

(1).干什么,做什么。用于询问。《后汉书·齐武王縯传》:“﹝ 刘稷 ﹞闻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为者邪?’” 唐 韩愈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诗:“新秋朝凉未见日,公早结束来何为?”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子产》:“ 子产 立 公孙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孙 何为?’ 子产 曰:‘説也。’”

(2).是什么。《后汉书·何进传》:“大将军称疾不临丧,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为?” 唐 徐夤 《人事》诗:“平生生计何为者?三逕苍苔十亩田。”

遥知

谓在远处知晓情况。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 王安石 《梅花》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金 元好问 《汴禅师自断普照石为斫以诗见饷为和》之一:“遥知玉音在,洗耳俟研磨。”

敏手

(1).犹快手。谓动作快速敏捷。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捷趫夫之敏手,促华鼓之繁节。” 宋 曾巩 《祭黄君文》:“人皆敏手,捷取能併,君独於求,以死终病。”

(2).犹能手。指能干的人。 唐 韩偓 《八月六日作》诗之一:“日离黄道十年昏,敏手重开造化门。”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奏止议事官入朝》:“侍郎 于公 巡抚 河南 、 山西 ,妙年敏手,下视无人。”

暇日

闲暇的时日

安得使予多暇日。——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樽俎

(1).古代盛酒食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越樽俎以代无知之庖,舍绳墨而助伤手之工。”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辞了 法聪 ,别了夫人,把樽俎收拾起。”

(2).指宴席。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一》:“ 仲尼 闻之曰:‘夫不出於樽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 晏子 之谓也,可谓折衝矣。’” 宋 王安石 《寄郎侍郎》诗:“久愿作公樽俎客,恨无三亩斲蓬蒿!” 陈毅 《满江红·送周总理赴日内瓦》词:“看我公樽俎折强权,期赢获。”

蛾眉

美人的秀眉。也喻指美女;美好的姿色

后有一人,自然蛾眉,明珰满身,绡縠参差。——唐· 李朝威《柳毅传》

岁晏

(1).一年将尽的时候。 唐 白居易 《观刈麦》诗:“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餘粮。” 明 刘基 《秋日惨淡》:“岁晏玄冰兮,知将奈何?”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词:“点鬢霜微,岁晏知君归不归?”

(2).指人的暮年。语本《楚辞·九歌·山鬼》:“留灵脩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唐 王维 《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诗:“吾生将白首,岁晏思沧洲。” 唐 李白 《赠崔郎中宗之》诗:“岁晏归去来,富贵安可求!”

天禄

(1).天赐的福禄。《书·大禹谟》:“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后常指帝位。《后汉书·桓帝纪赞》:“ 桓 自宗支,越躋天禄。”《周书·宣帝纪》:“帝王之量,未肃而成;天禄之期,不谋已至。” 唐 张说 《邺都引》:“君不见 魏武 草创争天禄,羣雄睚眦相驰逐。”

(2).俸禄。《孟子·万章下》:“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定婚店》:“此人命当食天禄,因子而食邑,庸可煞乎?” 元 汤式 《醉高歌带绣鞋红·送大本之任》曲:“老母亲賸飡天禄,新夫人稳坐香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朝田亩制度》:“功勋等臣世食天禄,其后来归从者,每军每家设一人为伍卒。”

(3).传说中兽名。 汉 代多以石雕其形以为饰。《后汉书·灵帝纪》:“復修 玉堂殿 ,铸铜人四,黄钟四,及天禄、虾蟆。” 李贤 注:“天禄,兽也……今 邓州 南阳县 北有 宗资 碑,旁有两石兽,鐫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据此,即天禄、辟邪并兽名也。 汉 有 天禄阁 ,亦因兽以立名。”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异事》:“ 至和 中, 交趾 献麟,如牛而大,通身皆大鳞,首有一角。考之记传,与麟不类,当时有谓之山犀者,然犀不言有鳞……今以予观之,殆天禄也。”

(4). 汉 代阁名。后亦通称皇家藏书之所。 唐 杨炯 《浑天赋》:“ 冯唐 入於郎署也,两君而未识; 扬雄 在於 天禄 也,三代而不迁。” 明 徐渭 《芸阁校书篇》诗:“他年在 天禄 ,羞与俗人同。”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采访遗方》:“不拘抄本刻本,随时进呈,以广 石渠天禄 之储。”参见“ 天禄阁 ”。

(5).酒的代称。语出《汉书·食货志下》:“酒者,天之美禄。” 宋 苏轼 《桂酒颂》序:“ 东坡先生 曰:酒,天禄也。其成坏美恶,世以兆主人之吉凶,吾得此,岂非天哉!”

吟诗

(1).作诗。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苏轼以吟诗下吏》:“ 苏軾 以吟诗有讥訕,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史臺差官追取。” 清 杜濬 《一杯叹》诗:“坐使吟诗作赋兴索然,眼见斯文从此废。”

(2).吟诵诗歌。 茅盾 《子夜》九:“吟诗的 杜新箨 也看见了,放下筷子,站起来招呼。” 巴金 《雪》第一章:“原来他们斜对面座位上的一个有八字胡的中年人正在摇头摆脑地吟诗。”

随便看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Suppu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6: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