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朱仙镇拜岳武穆王庙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毛师柱 |
释义 | 朱仙镇拜岳武穆王庙原文破竹真能复两京,十年功绩痛垂成。 但知金币坚和议,忍使香盆聚哭声。 手挽山河心未死,身骑箕尾气犹生。 经过当日班师地,千古今人涕泪横。 诗词问答问:朱仙镇拜岳武穆王庙的作者是谁?答:毛师柱 注释1.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参考注释破竹(1).劈竹子。喻循势而下,顺利无阻。《晋书·杜预传》:“昔 乐毅 藉 济 西一战以并强 齐 ,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復著手处也。” 唐 柳宗元 《贺诛淄青逆贼李师道状》:“破竹寧比其发机,走丸未喻於乘胜。” 宋 朱熹 《伏读二刘公瑞巗留题感事兴怀追次元韵偶成》之一:“故垒近闻新破竹,起公无路祗伤心。” 王树枬 《武汉战纪》:“ 武昌 以 洪山 为扼塞, 洪山 失则 武昌 不守,顺流以取 汉阳 、 汉口 ,如破竹耳。” (2).喻迅速破亡的形势。 唐 杜甫 《洗兵行》:“ 河 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唐 许浑 《登蒜山观发军》诗:“犬羊忧破竹,貔虎极飞蓬。” 真能真正的才能。《列子·仲尼》:“知而忘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 两京(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周 代的 镐京 和 雒邑 。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窃强 秦 之三辅,陷隆 周 之两京。”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汉 、 唐 的 长安 和 洛阳 。 南朝 宋 谢灵运 《会吟行》:“两京愧佳丽,三都岂能似。” 唐 杜甫 《戏赠阌乡秦少府短歌》:“今日时清两京道,相逢苦觉人情好。”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宋 代的 开卦府 和 河南府 。《宋史·太宗纪二》:“﹝ 雍熙 三年﹞九月丙寅朔,减两京诸州繫囚流以下一等,杖罪释之。” 宋 梅尧臣 《晚坐北轩望昭亭山》诗:“少客两京间,熟游 嵩 与 华 。”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元 代的 大都 和上都 开平 。 元 周伯琦 《天马行应制作》:“属车岁岁幸两京,八鸞承御壮瞻视。”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之十八:“万古龙门镇两京,悬崖飞瀑一般清。” (5).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北京 和 南京 。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祝京兆书<两京赋>》:“昔在 武昌 人家见 祝京兆 行书 都元敬 《两京赋》,两京者,即 明 之 北京 、 南京 。” 陈毅 《读时下杂文因忆鲁迅为长歌志感》:“ 重庆 有 老蒋 ,两京踞敌伪。” (6).借指两 汉 。《陈书·儒林传·沉不害》:“故东胶西序,事隆乎 三代 ;环林璧水,业盛於两 京 。” 张舜徽 《广校雠略》卷一:“叙及 三代 ,则移録《尚书》;事涉两 京 ,则称举《史》《汉》。” 十年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贾岛 《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功绩功业与劳绩 哥伦布的功绩 名声若日月,功绩如天地。——《荀子·王霸》 垂成事情将近成功 功败垂成 金币金制的货币 和议战争双方的和谈会议 香盆焚香之盆。旧时百姓顶此盆焚香迎劳王师。《宋史·岳飞传》:“我等戴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 金 人悉知之。相公去,我等无噍类矣。” 河心河中央。 唐 裴说 《春早寄华下同人》诗:“岳面悬青雨, 河 心走浊冰。” 师陀 《红旗渠》:“下午我们离开那条横亘河心的滚水坝。” 骑箕尾指大臣死亡 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庄子·大宗师》 经过(1) 通过 到现在大约经过六、七人之手 (2) 经历的过程 事情的全部经过 (3) 从某处过 这汽车经过北海公园吗? 当日就在本日、同一天 你可以当日来回 班师(1) 还师;班还 班师振旅。——《书·大禹谟》 来日魏王必班师矣——《三国演义》 (2) 出征军队胜利归来 你奉旨破吐藩,定 西夏,班师回朝。——《元曲选·乔孟符》 两世姻缘 (3) 三》 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明·无名氏《破天阵》 古今古代和现代 古今差异 涕泪(1).鼻涕和眼泪。亦专指眼泪。 汉 王粲 《赠蔡子笃》诗:“中心孔悼,涕泪涟洏。”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然人性自有少涕泪者,肠虽欲絶,目犹烂然。” 宋 司马光 《送张兵部知遂州》诗:“闻道 西州 遗画像,使我涕泪空霑衣。”《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他就接连不断地打了无数的喷嚏,闹得涕泪交流。” (2).涕泪俱下;哭泣。《三国志·魏志·赵王干传》“ 黄初 二年,进爵,徙封 燕王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良 年小常呼 文帝 为阿翁。 帝 谓 良 曰:‘我汝兄耳!’ 文帝 又愍其如是,每为涕泪。” 唐 杜甫 《 * 送韦二少府匡赞》诗:“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纫针》:“妻携女归告两弟。两弟任其涕泪,并无一词肯为设处。”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