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特地新 |
朝代 | 元代 |
作者 | 王哲 |
释义 | 特地新原文天地人生,同来相遇。应将甚、昭彰显务。 道门开,释门阐,儒门堪步。 识元初,习元本,睹元辰,元阳自个。 日月星辰,齐旋躔度。 唯临莅、虚空照布。 精关扃,气关达,神关超露。 禀三才,立三教,得三光,三 诗词问答问:特地新的作者是谁?答:王哲 参考注释天地(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人生(1) 人一生中的活动 (2) 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3) 与人的关系生疏,不熟悉 人生地疏 相遇遇见,遇到 这些候选人在许多讲坛上相遇进行辩论 彰显(1).指昭著的事实。《逸周书·克殷》:“ 殷 末孙 受德 ,迷先 成汤 之明,侮灭神祇不祀,昏暴 商邑 百姓,其彰显闻於昊天上帝。” (2).显赫。 明 颜广烈 《<颜氏家训>序》:“自是而后,歷 宋 而 元 ,仕籍虽不乏,而彰显不逮前,岂非《家训》失传之故歟?” 道门(1).入道的门径。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上士闻道》:“静为虚户,虚为道门,泊为神本,寂为和根。” (2).指道家或道教。 汉 焦赣 《易林·夬之巽》:“恬淡无患,游戏道门,与神来往,长乐以安。” 唐 王维 《过太乙观贾生房》诗:“谬以道门子,徵为驂御臣。” 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卷二:“道士 李寿仪 , 卭州 人,宗 张简卿 笔法,多画道门尊像。” 李叔还 《<道教大词典>编纂说明》:“然至今日,道门人士,对於教义旨要,道学名词,道教玄理,事物名称等,多尚不解其义。” (3).指寺观。 明 张羽 《僧居寒夜》诗之一:“山木萧条啼鸟歇,道门清浄俗人稀。” 王闿运 《衡州西禅寺碑》:“望道门而询远近,入精舍而叹清修。” (4).旧时的一些封建迷信组织。 周立波 《诸葛亮会》:“ 小刘 忙说道:‘咱们得时刻留心,抓了这些,说不定还有。碰到形迹可疑的人,得赶紧报告。他们闹一贯道,什么道门的,都是遮眼法。’” 释门佛门。《俱舍论》卷七:“不越释门,因缘正理。” 唐 张祜 《秋夜宿灵隐寺师上人居》诗:“贫知交道薄,老信释门空。”《西游记》第五三回:“我因归正释门,秉诚僧教,这一向登山涉水,把我那幼时的朋友也都疏失。” 儒门(1).犹儒家。 汉 王充 《论衡·自纪》:“况未尝履 墨 涂,出儒门,吐论数千万言,宜为妖变。”《后汉书·郑范陈贾等传赞》:“中世儒门, 贾 、 郑 名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典雅者,鎔式经誥,方轨儒门者也。” (2).泛指读书人家。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制度》:“柴可扉也,取柴之入画者为之,使踈密中窾,则同一扉也,而有农户儒门之别。”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本军师生长儒门,原非素习征战。” 元本(1).根本;首要。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下帷覃思,殫毫骋藻,幽赞太极,阐释元本。”《晋书·天文志上》:“北斗七星在太微北,七政之枢机,阴阳之元本也。”《宋书·孝武帝纪》:“尚书,百官之元本,庶绩之枢。” 明 何景明 《告咎文》:“又使北斗以振纪兮,命辅星以佐之。定二仪之元本兮,操七政之枢机。” (2). 元 代刻印的书籍。 叶德辉 《书林清话·元刻书之胜于宋本》:“ 宋 本以下, 元 本次之。然 元 本源出於 宋 ,故有 宋 刻善本已亡,而幸 元 本犹存,胜於 宋 刻者。” 元辰(1).良辰,吉辰。《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 郑玄 注:“元辰,盖郊后吉辰也。” 汉 张衡 《思玄赋》:“占既吉而无悔兮,简元辰而俶装。”《北齐书·文宣帝纪》:“敬简元辰,升坛受禪。” (2).元旦。 晋 庾阐 《扬都赋》:“岁惟元辰,阴阳代纪;履端归餘,三朝告始。” 唐 杨师道 《奉和正日临朝应诏》诗:“皇猷被寰宇,端扆属元辰。” 元阳中医谓人体阳气的根本。 宋 范成大 《问天医赋》:“元阳之气,可斤可两。”俗亦谓男子的精气。《西游记》第三二回:“ 唐僧 乃 金蝉长老 临凡。十世修行的好人,一点元阳未泄。” 日月(1) 生计;生活 舒心的日月 (2) 太阳和月亮 星辰星的总称 日月星辰 躔度日用星辰运行的度数。古人把周天分为三百六十度,划为若干区域,辨别日月星辰的方位。 汉 公孙乘 《月赋》:“躔度运行,阴阳以正。”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七:“其日月五星行次,皆只据小歷所算躔度誊奏,不曾占候,有司但备员安禄而已。” 清 洪昇 《长生殿·觅魂》:“上包着一周天三百六十躔度,内星辰日月。” 临莅亦作“ 临蒞 ”。来到、来临。旧多指皇帝即位理政。《庄子·在宥》:“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临莅天下,谓就天子之位。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其所临莅,莫不肌栗慴伏。”《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吾临蒞五年,兵难骚动,未得休众息役,惠康士庶。” 宋 叶适 《平江县王文正公祠堂记》:“不然,则彼尝所临涖非不多,而获祠于民何其少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善禅机》:“临莅后,尝告近臣曰:‘朕欲治世法十载,然后开明释法。’” 见“ 临莅 ”。 虚空心中无着落 关扃(1).封锁。《后汉书·方术传序》:“然神经怪牒,玉策金绳,关扃於明灵之府,封縢於瑶坛之上者,靡得而闚也。”《宋书·张畅传》:“今城内乏食,人无固心,但以关扃严密,不获走耳。” 唐 李白 《天门山铭》:“ 梁山 、 博望 ,关扃 楚 滨,夹据洪流,实为 吴 津。” (2).谓关隘山岭。 南朝 宋 鲍照 《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诗:“关扃绕天邑,襟带抱尊华。” 唐 李涉 《题连云堡》诗:“由来天地有关扃,断壑连山接杳冥。” 三才(1).天、地、人。《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汉 王符 《潜夫论·本训》:“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当日三才始判,两仪初分。”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世以 * 地皇 人皇 为三皇者,列三才开始之序,继以 有巢 燧人 伏羲 神农 者,明人群进化之程,殆皆后人所命,非真号矣。” (2).三位齐名之才人。(1)指 晋 之 潘滔 、 刘舆 、 裴邈 。《晋书·刘舆传》:“时称 越 府有三才: 潘滔 大才, 刘舆 长才, 裴邈 清才。”(2)指 北齐 之 温子昇 、 邢子才 、 魏收 。《北史·魏收传》:“﹝ 魏收 ﹞与 济阴 温子昇 、 河间 邢子才 齐誉,世号三才。” (3).三种材料。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三:“轮人以轂、辐、牙为三才,弓人以胶、漆、丝为三才,然其所谓三才者亦眇矣。” 三教(1). 汉 儒谓 夏 尚忠, 殷 尚敬, 周 尚文,称为“三教”。 汉 班固 《 * 通·三教》:“王者设三教者何…… 夏 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 殷 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 周 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 (2).指儒家的施教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三德”。 汉 徐干 《中论·治学》:“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教以六行,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3).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释为“三教”。《北史·周本纪下》:“十二月癸巳,集羣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唐 牛肃 《牛应贞》:“学穷三教,博涉多能。”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三教》:“上问曰:‘三教何者为贵?’对曰:‘释如黄金,道如白璧,儒如五穀。’上曰:‘若然,则儒贱邪?’对曰:‘黄金白璧,无亦何妨;五穀於世,岂可一日闕哉!’” 鲁迅 《华盖集·补白二》:“佛教初来时便大受排斥,一到理学先生谈禅,和尚做诗的时候,‘三教同源’的机运就成熟了。” 三光古时指日、月、星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