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和广汉旅中韵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彭汝砺 |
释义 | 和广汉旅中韵原文苒苒征衣冒晓霜,客心衰寂鬓毛苍。 故人行李来江外,游子飘蓬念异乡。 言失筌蹄知意得,醉遗簪绂觉形忘。 青衫四十犹羁旅,叹息泥沙困乘黄。 诗词问答问:和广汉旅中韵的作者是谁?答:彭汝砺 注释1.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参考注释苒苒(1) 长势茂盛的 苒苒齐芳草,飘飘笑断蓬。——唐彦谦《移莎》诗 (2) 草木枝叶柔嫩貌 因风初苒苒,覆岸欲离离。——陈诩《龙池春草》 (3) 气味或烟尘轻飘的样子 木末北山烟苒苒,草根南涧水泠泠。——王安石《木末》 (4) 渐渐地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 (5) 悄然流逝的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柳永《凤归云》 征衣(1).旅人之衣。 唐 岑参 《南楼送卫凭》诗:“应须乘月去,且为解征衣。” 宋 刘儗 《诉衷情》词:“征衣薄薄不禁风,长日雨丝中。” 清 孙枝蔚 《出门》诗:“冻树鷄鸣早,征衣烛灭迟。” (2).出征将士之衣。 唐 赵嘏 《送李裴评事》诗:“塞垣从事识兵机,只拟平戎不拟归。入夜笳声含白髮,报秋榆叶落征衣。” 宋 司马光 《出塞》诗:“霜重征衣薄,风高战鼓鸣。” 清 顾炎武 《赠朱监纪四辅》诗:“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 (3).泛指军服。 续范亭 《寿徐老》诗之三:“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 客心(1).旅人之情,游子之思。 汉 王粲 《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自伤情多》诗:“ 沮 漳 自可美,客心非外奬。常叹诗人言,式微何由归。” 南朝 齐 谢朓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 大江 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反路长。” 唐 韩翃 《和高平朱参军思归作》:“一雁南飞动客心,思归何待秋风起。” 金 元好问 《永宁南原秋望》诗:“烽火苦教乡信断,砧声偏与客心期。” 赵朴初 《木兰花慢·科伦坡海滨旅馆听潮》词:“一夜客心如水,波涛万里乡情。” (2).与本心相对之心。 清 唐甄 《潜书·法王》:“是故古人之心,如镜蒙尘;今人之心,如珠投海。本心既亡,客心篡入而为之主;嗜慾内胶,人己外隔。” 鬓毛鬓角的头发 乡音无改鬓毛衰。——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故人(1) 旧交,老朋友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告退。——《三国演义》 (2) 古称前妻或前夫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指前夫)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 新人从门入,故人(指前妻)从阁去。 (4) 已死的人 昔年在南昌蒙尊公骨肉之谊,今不想已作故人。——《儒林外史》 (5) 对门生故吏既亲切又客气的谦称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后汉书·杨震传》 行李行旅。亦指行旅的人;出行所带的东西 从楼顶拿下衣箱、旅行袋,准备收拾行李 江外江 南。从中原人看来,地在 长江 之外,故称。《三国志·魏志·王基传》:“率合蛮夷以攻其内,精卒劲兵以讨其外,则 夏口 以上必拔,而 江 外之郡不守。”《魏书·董峦传》:“ 峦 ,字 仲舒 , 营阳 人。 真君 末,随父南叛。虽长自 江 外,言语风气犹同华夏。”《南史·陈纪下·后主》:“﹝ 隋文帝 ﹞乃送璽书,暴 后主 二十恶。又散写詔书,书三十万纸,徧喻 江 外。” 清 顾炎武 《真州》诗:“击楫来 江 外,扬帆上旧京。” 游子久居他乡或异国之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效《游子吟》 浮云蔽白曰,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 浮云游子意。——唐· 李白《送友人》 飘蓬随风飘荡的飞蓬,比喻漂泊或漂泊的人 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杜甫《铁堂峡》 身世飘蓬 异乡外乡,外地他乡 飘泊异乡 筌蹄(1).亦作“ 筌蹏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一本作“ 筌 ”,捕鱼竹器;蹄,捕兔网。后以“筌蹄”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书序》 唐 孔颖达 疏:“故《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言者意之筌蹄,书言相生者也。” 清 姚鼐 《夜读》诗:“顾思文载道,筌蹏徒寄耳。” 清 龚自珍 《对策》:“之人也,少壮之心力,早耗於禄利之筌蹏,其仕也,餘力及之而已,浮沉取容,求循资序而已。” 蔡元培 《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社会上感於诸君唤醒之力,不能为筌蹄之忘,於是开会发电,无在不愿与诸君为连带之关係,此人情之常,无可非难。” (2). 南朝 士大夫贵族讲经说法时手执的麈尾之类。《南史·贼臣传·侯景》:“上索筌蹄,曰:‘我为公讲。’”《南史·贼臣传·侯景》:“自篡立后,时著白纱帽,而尚披青袍,头插象牙梳,牀上常设胡牀及筌蹄。” 意得(1).谓心愿获偿。《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一折:“今 汉王 大败亏输, 项王 意得志满。” (2).引申为称心如意,洋洋自得。《南史·袁湛传》:“家居负郭,每杖策逍遥,当其意得,悠然忘反。” 宋 陈师道 《捕狼》诗:“一狼将四子,二岭走千羊。意得无前敌,时乖闕后防。” 清 王晫 《今世说·品藻》:“或值徜徉山水之际,时而意得忘言。” 簪绂冠簪和缨带。古代官员服饰。亦用以喻显贵,仕宦。 唐 李颀 《裴尹东溪别业》诗:“始知物外情,簪紱同芻狗。” 宋 范仲淹 《奏上时务书》:“凡居近位,岁进子孙,簪紱盈门,冠盖塞路。” 清 方文 《述哀》诗:“儿长粗能文,母日望簪紱。” 青衫青色的衣衫;黑色的衣服。古代指书生 江州司马青衫湿。——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羁旅亦作“羇旅”。1.寄居异乡。《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齐侯 使 敬仲 为卿,辞曰:‘羇旅之臣……敢辱高位?’” 杜预 注:“羇,寄;旅,客也。”《史记·陈杞世家》:“羈旅之臣,幸得免负担,君之惠也。” 唐 韩愈 《又与柳中丞书》:“夫远徵军士,行者有羇旅离别之思,居者有怨旷骚动之忧。” 宋 陆游 《六言》诗之四:“壮岁京华羈旅,暮年湖海清狂。” (2).指客居异乡的人。《周礼·地官·遗人》:“野鄙之委积,以待羇旅。” 郑玄 注:“羇旅,过行寄止者。”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 江 南朝士,因 晋 中兴,南渡 江 ,卒为羈旅。”《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 机 以羇旅事 颖 ,一旦顿居诸将之右, 王粹 等心皆不服。” 清 龚自珍 《台城路·同人皆诇知余近事》词:“ 吴 棉已把桃笙换,流光最惊羈旅。” 叹息(1) 叹气 惟闻女叹息。——《乐府诗集·木兰诗》 未尝不叹息。——诸葛亮《出师表》 闻琵琶已叹息。——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倚杖自叹息。——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仅叹息曰。——《资治通鉴》 御史叹息去。——清· 张廷玉《明史》 制府绕阶叹息,知变生肘腋,顷刻间便有作乱之事。——清· 魏源《圣武纪》 (2) 叹美;赞叹 姑娘此时,除了心中感激,点头叹息之外,再无别话。——《儿女英雄传》 泥沙泥土沙石。 用之于泥沙。——唐· 杜牧《阿房宫赋》 乘黄(1).传说中的异兽名。《山海经·海外西经》:“﹝ 白氏 之国 ﹞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 郭璞 注:“即飞黄也。” (2).传说中的神马名。《管子·小匡》:“地出乘黄。” 尹知章 注:“乘黄,神马也。”后用以指御马。《资治通鉴·齐明帝永泰元年》:“﹝ 李彪 ﹞坐舆禁省,私取官材,輒驾乘黄,无所惮慑。” 胡三省 注:“乘黄,御马也。” (3).泛指良马。 明 何孟春 《馀冬序录摘抄》卷五:“ 番 饶马而无茶,故 中国 得以摘山之利易彼乘黄。” 四匹黄色的马。《诗·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黄。” 毛 传:“四马皆黄。”《礼记·杂记上》:“陈乘黄大路於中庭。” 孔颖达 疏:“陈四黄之马於大路之西。”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