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示资福谕老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苏辙 |
释义 | 示资福谕老原文幽居百无营,孤坐若假寐。根尘两相接,逆流就一意。 意念纷无端,中止不及地。 寂然了无觉,乃造真实际。 百川入沧溟,众水皆一味。 止为潭渊深,动作涛澜起。 动止初何心,及遇适然耳。 吾心未尝劳。 万物将自理。 诗词问答问:示资福谕老的作者是谁?答:苏辙 参考注释幽居(1) 隐居,很少与外界往来(他已幽居十年了) (2) 宁静的住所 无营无所谋求。 汉 蔡邕 《释诲》:“安贫乐贱,与世无营。” 晋 束晳 《补亡》诗之二:“堂堂处子,无营无欲。” 宋 苏轼 《韩干画马赞》:“盖优哉游哉,聊以卒岁而无营。”《剪灯馀话·长安夜行录》:“乍可无营坐晦迹,不説有学行求知。四时活计看壚鏊,八节欢情对酒卮。” 假寐打盹儿,打瞌睡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左传·宣公二年》 根尘佛教语。佛家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谓之根;根之所取者,谓之尘。合称根尘。《楞严经》卷五:“根尘同源,缚脱无二。” 唐 王维 《能禅师碑》:“至于定无所入,慧无所依,大身过于十方,本觉超于三世,根尘不灭,非色灭空,行愿无成,即凡成圣。” 宋 苏轼 《次韵定慧长老守钦见寄》之四:“根尘各清浄,心境两奇絶。” 清 黄宗羲 《泽望黄君圹志》:“深恨释氏根尘洗涤未浄。” 相接(1).交接,相交。《礼记·聘义》:“敬让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故诸侯相接以敬让,则不相侵陵。” (2).连续;连接。《楚辞·九章·哀郢》:“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忧相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及 云 之论 机 ,亟恨其多,而称清新相接,不以为病;盖崇友于耳。” (3).犹迎接。《东周列国志》第二三回:“ 卫文公 燬 远远相接。” 逆流(1) 迎着水流来的方向 逆流而上 (2) 跟主流方向相反的水流,比喻反动的、违反总趋势的潮流 一意(1).一个意思;同一意义。《荀子·正名》:“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朱子语类》卷一一七:“圣贤立言垂教,无非著实。如‘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如‘尊德性而道问学’……等类,皆一意也。” (2).同心;齐心。《韩非子·存韩》:“昔 秦 、 韩 戮力一意以不相侵,天下莫敢犯。”《汉书·翟方进传》:“君有 孔子 之虑, 孟賁 之勇,朕嘉与君同心一意,庶几有成。” 南朝 梁 沉约 《秋白纻词》:“双心一意俱徊翔,吐情寄君君莫忘。” (3).专心致志。 汉 班固 《 * 通·三军》:“大夫将兵,出必不御者,欲盛其威,使士卒一意繫心也。” 宋 曾巩 《江都县主簿王君夫人曾氏墓志》:“其夫嘆曰:‘我能一意自肆于官学,不以私累其志, 曾氏 助我也。’”《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家里再留下两个中用些家人支应门户,我不过查查问问,便一意的用起功来。” 沙汀 《记贺龙》六:“ 贺龙 同志并不参加 周士第 周志和工兵负责同志的详细问答,只一意上上下下地视察着。” (4).犹执意,决心。 明 陈邦瞻 《宋史纪事本末·秦桧主和》:“若一意主和,则和战常在彼。” 许地山 《命命鸟》:“你瞧我的父亲多么固执,他一意要我去当和尚。” (5).个人意志。 郭沫若 《骑士》:“我恨我不是有枪阶级,假如我手里有兵,由得我的一意,我要把那些家伙杀得一干二净!”参见“ 一意孤行 ”。 意念观念;念头;想法 无端(1) 没来由;没道理 无端滋事 (2) 品性不端正 无端贱婢 (3) 没有尽头 中止半途停止 中止正常的电视节目加进一段新的重要报道 不及(1) 不如,比不上 不及50几年前 (2) 赶不上,来不及 躲避不及 后悔不及 (3) 够不上 (4) 未被接近 作为对风采的描绘…,这部书是其他任何书都不及的 寂然肃静的样子 全场寂然 无觉(1).未睡醒。《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 朱熹 集传:“觉,寤也。” (2).没有知觉。 三国 魏 曹植 《金瓠哀辞》:“天长地久,人生几时?先后无觉,从尔有期。”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绪言:“使我无觉无知,则草木夭夭,杀斩不知,而何有於他物为?” 造真写真;摹画人物肖像。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刘商》:“初师 吴郡 张璪 ,后自造真。” 实际(1) (2) 真实的情况 切合实际 (3) 客观存在的事物 生活的实际 (4) 现实存在的 实际的例子 百川江河湖泽的总称。《诗·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晋 成公绥 《大河赋》:“览百川之弘壮兮,莫尚美於 黄河 。” 唐 李白 《公无渡河》诗:“ 大禹 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宋 龚鼎臣 《东原录》:“四瀆尊於百川,谓其发源而东,不假他水,直注於海也。” 清 冯桂芬 《致李伯相书》:“河名 大清 ,百川朝宗,美瑞也。” 沧溟(1).大海。《汉武帝内传》:“诸仙玉女,聚居沧溟。” 唐 元稹 《侠客行》:“此客此心师海鲸,海鲸露背横沧溟。”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一泛沧溟,即晕眩呕噦,不能行立。” 赵朴初 《忆江南》词之八:“ 青 藏 雪,到此出沧溟。” (2).苍天,高远幽深的天空。 元 郑光祖 《周公摄政》第一折:“天地为盟,上有沧溟。” 明 无名氏 《鸣凤记·二相争朝》:“边城尘土暗沧溟,勒石 燕然 未有人。” 清 陈梦雷 《登屴崱峰》诗之二:“泉归洞壑声闻静,天入沧溟法界空。” 一味(1) 盲目,不顾客观条件 一味蛮干 (2) 单纯地 先生何故一味推脱 渊深知识、计谋渊博,广泛而又精深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三国演义》 动作(1) 身体的活动或行动 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於寒暑之变。——宋· 苏轼《教战守》 (2) 竞技运动要做到的。如:规定动作 涛澜波澜,大浪。 唐 李白 《赠华州王司士》诗:“ 淮水 不絶涛澜高,盛德未泯生英髦。”一本作“ 波澜 ”。 宋 苏轼 《送曹辅赴闽漕》诗:“ 曹子 本儒侠,笔势翻涛澜。” 宋 陆游 《上辛给事书》:“君子之有文也,如日月之明,金石之声,江海之涛澜,虎豹之炳蔚。” 动止(1).动作与静止。《庄子·天地》:“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荀子·修身》:“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 (2).行动;举止。《后汉书·张湛传》:“﹝ 张湛 ﹞矜严好礼,动止有则。”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楔子:“至望京店染起疾病,不能动止。”《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小人有这个新人在旁,动止不得。” 清 侯方域 《曹秀才墓志铭》:“孺人勤敏,有识量,动止尤嫻礼法。” (3).起居作息。谓日常生活。多用作书信中的问候语。《隋书·经籍志二》:“起居注者,録记人君言行动止之事。” 唐 韩愈 《与华州李尚书书》:“比来不审尊体动止何似?” 宋 王安石 《与王禹玉书》之三:“秋冷,伏维动止万福。” 明 归有光 《与沉云泉秀才书》:“ 朱秀才 来,具知动止为慰。” (4).古代监狱的别名。《太平御览》卷 * 三引 晋 张华 《博物志》:“ 夏 曰念室, 殷 曰动止, 周 曰稽留,三代之异名也。又狴犴者,亦狱别名。” 适然(1).偶然。《韩非子·显学》:“故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宋 欧阳修 《泷冈阡表》:“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於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二:“两处取名,适然相同。”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九:“人之赋形,有羊白,有兔缺,有六指,非适然而有,由星气胎感致之。” (2).当然。 汉 贾谊 《治安策》:“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得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汉书·礼乐志》:“至于风俗流溢,恬而不怪,以为是适然耳。” 颜师古 注:“言正当如此,非失道也。” 未尝(1) ——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不是 这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2) 不曾 终夜未尝合眼 未尝不叹息。——诸葛亮《出师表》 所未尝行。——《资治通鉴·唐纪》 未尝识书具。——宋· 王安石《伤仲永》 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万物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万物生光辉。——《乐府诗集·长歌行》 善万物之得时。——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反侧于万物。——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万物莫不然。——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自理自我照管调理;自行解决 经费自理 生活自理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