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水调歌头 |
朝代 | 元代 |
作者 | 林辕 |
释义 | 水调歌头原文雷在地中复,山下出泉蒙。枢机合发,时惟君子为能通。 初九潜龙勿用,上九亢龙有悔,溟滓萃黄宫。 大畜有攸利,善继养元雄。 剥鸿蒙,求鼎实。 作参同。 有孚盈缶,油然道济沛其丰。 酬酢噬金遁*,鲋瓮包承敝漏,退食总由公。 纳约自户牖,其道永无穷。 诗词问答问:水调歌头的作者是谁?答:林辕 参考注释地中(1).地平面以下;地面以下。《孟子·滕文公下》:“水由地中行, 江 、 淮 、 河 、 汉 是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盖石油至多,生於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盖他处水皆转峡出,必有一洩水门,惟此地明洩涧甚少,水皆从地中透去。” (2).大地的正中。《周礼·地官·大司徒》:“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 孙诒让 正义:“地中者,为四方九服之中也。《荀子·大略篇》云: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 (3).泛指地理位置居中。 唐 韩愈 《衢州徐偃王庙碑》:“ 秦 处西偏,专用武胜…… 徐 处得地中,文德为治。” 枢机(1) 指朝廷的重要职位或机构 (2) 比喻事物的关键 言行,君子之枢机也。——《易·系辞》 夫耳目,心之枢机也。——《国语·周语下》 君子(1) 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彼君子兮。——《诗·魏风·伐檀》 君子不齿。——唐· 韩愈《师说》 君子寡欲。——司马光《训俭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论语》 君子有不战。——《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博学。——《荀子·劝学》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对别人的尊称 君子书叙。——唐· 李朝威《柳毅传》 君子登山。——明· 顾炎武《复庵记》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君子之后。——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初九《易·乾》:“初九:潜龙,勿用。《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按《周易》每卦六爻。第一爻为阳爻者,称为“初九”(“九”,称“老阳”)。表明事物正处于发展变化的初级阶段。后因以“初九”谓尚未发迹之时。 北魏 高允 《徵士颂》:“初九而潜,望云而起。” 唐玄宗 《<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序》:“朕昔在初九,佐贰此州。” 潜龙勿用蛟龙隐伏而不为世所知。比喻人才埋没未被重用。上九(1).《易》卦在第六位的阳爻叫上九。《易·乾》:“上九:亢龙,有悔。”《文言》释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2).喻道德学问最高的人。 黄节 《李氏<焚书>跋》:“ 龙谿 之学一传而为 何心隐 ,再传而为 卓吾 。故 卓吾 论 心隐 ,尊以为上九大人。” (3).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古称上九。《太平御览》卷九九一引 晋 周处 《风土记》:“俗尚九月九日,谓为上九。” (4).古以农历每月二十九日为上九。参见“ 下九 ”。 亢龙有悔《易·乾》:“上九,亢龙有悔。” 孔颖达 疏:“上九,亢阳之至,大而极盛,故曰亢龙,此自然之象。以人事言之,似圣人有龙德,上居天位,久而亢极,物极则反,故有悔也。”谓居高位而不知谦退,则盛极而衰,不免败亡之悔。《后汉书·阴兴传》:“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 李贤 注:“《易·乾卦》上九爻曰‘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亢,极也。龙以喻君。言居上体之极,则有悔吝之灾也。”《晋书·忠义传·王豹》:“进则亢龙有悔,退则蒺藜生庭,冀此求安,未知其福。”亦省作“ 亢悔 ”。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进脱亢悔之咎,退无濡尾之吝。” 溟滓谓不着边际。 宋 司马光 《说玄》:“初则溟滓漫漶,略不可入,迺研精易虑,屏人事而读之数十过,参次首尾,稍得窥其梗概。” 黄宫(1).黄钟之宫,十二乐律之一。古时用十二乐律代表十二个月,黄宫代表仲冬之月,即十一月。 宋 曾巩 《贺杭州赵资政冬状》:“窃以布律而候,气萌动於黄宫;立表以须,景长至於南极。” 宋 苏轼 《贺列郡知通冬至启》:“日旋南极,气兆黄宫。”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烧火盆行》:“黄宫气应纔两月,岁阴犹骄风栗烈。” 周汝昌 注:“黄宫,黄钟之宫,黄钟十二律之首。古时以律管并灰以验节气,以为仲冬之月,其气至,则黄钟之律相应。从十一月起至十二月末,将满两月。” (2).道教称头顶为“黄宫”。 宋 苏轼 《谪居三适·旦起理发》诗:“安眠海自运,浩浩朝黄宫。” 王文诰 辑注引 赵次公 曰:“‘黄宫’字,道家以脐下为丹田,脑顶为黄宫。” 大畜《易》卦名。乾下艮上。《易·大畜》:“大畜,利贞,不家食,吉。” 孔颖达 疏:“谓之大畜者,乾健上进,艮止在上,止而畜之,能畜止刚健,故曰大畜。”又:“﹝彖曰﹞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后因用为延揽贤士之典。 宋 司马光 《交趾献奇兽赋》:“皇帝於是御《棫朴》之篇,观《大畜》之繇,延黄髮之儒,显严穴之秀。” 有攸古国名。有,词头。《书·武臣》:“ 有攸 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孟子·滕文公下》引此文, 杨伯峻 注曰:“根据甲文和晚 商 金文都有 攸国 之名。” 继养继亲之志,养亲之体。谓尽孝道。 汉 班固 《 * 通·爵》:“《王制》曰:葬从死者,祭从生者。所以追孝继养也。” 鸿蒙亦作“ 鸿濛 ”。 1.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庄子·在宥》:“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 成玄英 疏:“鸿蒙,元气也。”《淮南子·道应训》:“西穷窅冥之党,东开鸿濛之先。”《秦併六国平话》卷上:“鸿蒙肇判,风气始开。”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二:“又试问鸿蒙初辟时,又哪里有贫富贵贱?” (2).迷漫广大貌。《汉书·扬雄传上》:“外则正南极海,邪界 虞渊 ,鸿濛沆茫,碣以崇山。” 颜师古 注:“鸿濛沆茫,广大貌。” 宋 范成大 《寿栎东斋午坐》诗:“屋角静突兀,云气低鸿濛。”《红楼梦》第一二○回:“我所居兮, 青埂 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 (3).东方之野,日出之处。《淮南子·俶真训》:“提挈天地而委万物,以鸿濛为景柱,而浮扬乎无畛崖之际。” 高诱 注:“鸿濛,东方之野,日所出,故以为景柱。” (4).混沌;浑噩。 唐 韩愈 《嘲鼾睡》诗之二:“鸿蒙总合杂,诡譎骋戾狠。”《吴礼部诗话》引 元 王履 诗:“半生堕落忧患界,万事元在鸿濛间。” 清 龚自珍 《世上光阴好》诗:“静原生智慧,愁亦破鸿濛。” (5).指高空。 明 刘基 《通天台赋》:“矗鸿濛以建标兮,拖甘泉以为祛。” 鼎实鼎中所盛之物。语出《易·鼎》:“九二,鼎有实。” 汉 贾谊 《新书·谕诚》:“及 智伯 分吾以衣服,馅吾以鼎实,举被而为礼,夫国士遇我,我固国士为之报。” 晋 潘岳 《金谷集作诗》:“ 王生 和鼎实, 石子 镇海 沂 。” 宋 黄庭坚 《古诗二首上苏子瞻》之一:“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 参同(1).验证合同。《韩非子·主道》:“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后汉书·襄楷传》:“其文易晓,参同经典。” 唐 牟融 《题山房壁》诗:“参同大块理,窥测知人心。” (2).共同参加。《三国志·魏志·锺会传》:“ 会 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敌制胜,有谋謨之勋。” 油然(1) 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敬慕之心,油然而生 (2) 形容云气上升 油然作云 酬酢宾主互相敬酒(酬:向客人敬酒,酢:向主人敬酒),泛指交际应酬 是故可与酬酢。——《易·系辞》 不尚酬酢周旋 金遁五遁之一。道教遁形之术。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 汉 时, 解奴辜 、 张貂 皆能隐沦,出入不由门户,此后世遁形之祖也……其法有五:曰金遁,曰木遁,曰水遁,曰火遁,曰土遁。见其物则可隐。惟土遁最捷,盖无处无土也。” 退食(1).语出《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郑玄 笺:“退食,谓减膳也。自,从也;从於公,谓正直顺於事也。” 朱熹 集传:“退食,退朝而食於家也。自公,从公门而出也。”后因以指官吏节俭奉公。 南朝 梁 任昉 《梁武帝断华侈令》:“若能人务退食,竞存约己,移风易俗,庶期月有成。” (2).退朝就食于家或公馀休息。《北史·高允传》:“﹝ 司马消难 ﹞因退食暇,寻 季式 ,酣歌留宿。”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予以諫议大夫奉朝请,每退食,观 唐 人洎本朝名辈撰著以补史遗者,因纂所闻见继之。” 清 孙枝蔚 《题王金铉明府琴趣轩》诗之二:“簿书亦云劳,退食有好怀。” (3).归隐;退休。《后汉书·杨秉传》:“﹝ 杨秉 、 韦著 ﹞俱徵不至,诚违侧席之望,然逶迤退食,足抑苟进之风。” 唐 方干 《与桐庐郑明府》诗:“莫道耕田全种秫,兼闻退食亦逢星。” 金 刘迎 《题刘德文戏彩堂》诗:“先生遣决谈笑间,退食归来奉慈母。” (4).食量减退;不进食。 王西彦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的牛》:“那个乌花小猪又退食啦,昨晚还是好好的,刚才我去喂麦粥,只把鼻子往槽里搅两下,就不吃啦。” (5).见“ 退鱼 ”。 户牖门窗,借指家 老子户牖之下。——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穷没有穷尽;没有止境 接天莲叶无穷碧。——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乐亦无穷。——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无穷逸致。——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受享无穷。——清· 黄宗羲《原君》 传之无穷。 后患无穷 无穷的悔恨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