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冬至春不雨元夕后一日雨作邦人甚喜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郑刚中 |
释义 | 原文晴科酿春温,气候如浊酒。我虽六尘清,亦若醉一斗。 朝来天风云,高叶聚良久。 向晚等甘露,数点断还有。 迤逦万瓦鸣,飘潇近窗牖。 郁陶散襟怀,秀润入花柳。 出门闻笑语,蹈舞皆白叟。 指予西江水,不可到南亩。 十日田无秧,奈此家数口。 乃知天地心,慈爱均父母。 吾侪拙於言,额上但加手。 人穷诗或工,肯为作诗否。 诗词问答问:《冬至春不雨元夕后一日雨作邦人甚喜》的作者是谁?答:郑刚中 参考注释春温(1) (2) 伏气温病的一种。指冬受寒邪,伏而至春季所发的急性热病(《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 (3) 新感温病的一种。指春季感受风热而发的急性热病。《增补评注温病条辨》卷一:“冬春感风热之邪而病者,…病于春者,亦曰春温。” 曾经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鲁迅《亥年残秋偶作》 气候(1) 指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侯。亦泛指时令 气候今年晚,浓霜始此回。——宋· 陆游《园中书触目》 (2) (3) 给定地区的天气状况和天气发展所示的变动着的大气状态 一宫之内而气候不齐。——唐· 杜牧《阿房宫赋》 (4) 一个团体或一个时期流行的倾向或环境条件 政治气候 (5) 比喻结果或成就 成不了气候 浊酒未滤的酒 浊酒一杯家万里。——宋· 范仲淹《渔家傲》 六尘佛教语。即色、声、香、味、触、法。与“六根”相接,便能染污净心,导致烦恼。《圆觉经》卷上:“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宗密 疏:“六尘是境,识体是心。” 南朝 宋 鲍照 《佛影颂》:“六尘烦苦,五道绵剧。” 宋 司马光 《送李益之侍郎致政归庐山》诗之二:“六尘皆外物,万法尽迷途。” 明 刘基 《松风阁记》之二:“我佛以清浄六尘为明心之本,凡耳目之入,皆虚妄耳。” 瞿秋白 《猪八戒》:“一切爱恋六尘,以至于‘ * 是没有的,是幻执的……不如努力把漆黑一团都灭绝了,成个正觉’,得证涅槃。” 朝来早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简傲》:“ 西山 朝来,致有爽气。” 元 顾德辉 《青玉案》词:“晴日朝来升屋角,树头幽鸟,对调新语,语罢双飞却。” 风云①风和云:天有不测~。 ②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突变。良久(1) 好一会儿;略久,稍久 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 项王?” 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良久,羽旌之影渐没,车马之音不闻。——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韩立马良久。——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感我此言良久立。——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很久,甚久 良久乃去。——《三国演义》 市者良久计曰。——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向晚临近晚上的时候 向晚的风很凉爽 甘露甜美的雨露 晓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 数点指着事物数 妈妈在数点刚买来的梨子 断还见“ 断还归宗 ”。 迤逦亦作“ 迤里 ”。亦作“迆邐”。1.曲折连绵貌。 南朝 齐 谢朓 《治宅》诗:“迢遰南川阳,迤邐西山足。” 宋 柳永 《凤栖梧》词之三:“玉树琼枝,迆邐相偎傍。” 丁玲 《小火轮上》:“她把眼从窗户望出去,是迤逦不断的青山。” (2).指唱歌声和鸟鸣声的悠扬圆转。 元 朱庭玉 《夜行船·春晓》套曲:“迤邐鶯啼共燕语,偏向闲庭户。” (3).斜延貌;延伸貌。 宋 苏轼 《录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盖本处地势,自 银林堰 以西,地形从东迤邐西下。” 郑观应 《盛世危言·边防上》:“在东北、西北,由 东三省 、内外 蒙古 迤邐而至 新疆 ,又在在与 俄 接壤。” (4).缓行貌。《古今小说·众名姬春风吊柳七》:“ 柳七 官人别了众名姬,擕着琴剑书箱,扮作游学秀士,迤邐上路。”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七章:“余頽僵如尸,幸赖 法忍 扶余,迤邐而行。” 汪曾祺 《故里三陈》:“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迤里歪斜走出来。” (5).渐次;逐渐。 宋 苏轼 《与杨元素书》之八:“厥直六百千,先只要二百来千,餘可迤邐还。” 宋 贺铸 《更漏子》词:“迆邐黄昏,景阳鐘动,临风隐隐犹闻。”《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 阮三 ﹞每夜如此,迤邐至二十日。” 窗牖窗户。 汉 枚乘 《杂诗》之五:“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唐 崔颢 《邯郸宫人怨》诗:“水晶帘箔云母扇,琉璃窗牖玳瑁床。” 清 吴敏树 《听雨楼记》:“余喜而上於楼以观,则凡湖与山之献於栏槛而入於窗牖者,向未知其有於此也。” 叶圣陶 《穷愁》:“以室无窗牖,遂如仍在宵夜,光明之泽弗被,寒贫可嘆哉。” 郁陶(1).忧思积聚貌。《书·五子之歌》:“鬱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 孔 传:“鬱陶,言哀思也。” 陆德明 释文:“鬱陶,忧思也。”《孟子·万章上》:“ 象 曰:‘鬱陶思君尔。’”《楚辞·九辩》:“岂不鬱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 王逸 注:“愤念蓄积盈胸臆也。” 唐 陈子昂 《临邛县令封君遗爱碑》:“鬱陶增思,寤寐永叹。” 清 姚士陛 《月夜泊慈水》诗:“舟泊闻宵柝,乡心正鬱陶。” 俞锷 《岛南杂诗》:“蛮蛮萧雨正鬱陶,挑灯夜半读《离骚》。” (2).引申为凝聚貌。 唐 杜甫 《大雨》诗:“上天回哀眷,朱夏云鬱陶。” (3).形容喜而未畅。《礼记·檀弓下》“人喜则思陶” 汉 郑玄 注:“陶,鬱陶也。” 孔颖达 疏:“鬱陶者,心初悦而未畅之意也。” 唐 虚中 《赠秀才》诗:“谁解伊人趣,村沽对鬱陶。” 明 汤显祖 《紫箫记·游仙》:“春心鬱陶,春色娇嬈,花前雁后同驩笑。” (4).犹郁燠。暑气蒸郁。《初学记》卷三引 晋 夏侯湛 《大暑赋》:“何太阳之赫曦,乃鬱陶以兴热。” 襟怀胸襟;胸怀;心胸 襟怀坦白 秀润清秀而有光泽 秀润的面色 花柳(1) 鲜花杨柳 花柳的巷,管弦的楼。——《西游记》 (2) * (3) 妓女 (4) 花柳病的省称 出门(1) 离家外出或远行 (2) 〈方〉∶出嫁 笑语指谈笑;玩笑的话 蹈舞亦作“ 蹈儛 ”。犹舞蹈。臣下朝贺时对皇帝表示敬意的一种仪节。 南朝 陈 徐陵 《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蹈舞难踰,歌謡靡宣。”《隋书·许善心传》:“颂歌不足,蹈儛无宣。” 宋 王禹偁 《贺皇帝嗣位表》:“权守外藩,不获蹈舞玉堦。” 郭沫若 《蔡文姬》第一幕:“ 羌 胡 蹈舞呵共讴歌,两国交欢呵罢兵戈。” 白叟白发老人。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卿士庶人,黄童白叟,踊跃欢呀,失喜噎欧。” 宋 苏辙 《代三省祭司马丞相文》:“白叟黄童,织妇耕夫,庶几休焉,日月以须。” 明 王錂 《寻亲记·惩恶》:“白叟休猜,黄童莫覩,违者断无轻恕。” 清 洪昇 《长生殿·改葬》:“黄童白叟共相扶,尽欢呼,天颜重覩。”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按部民保留地方官,例所不许。而贤有司善政所逮,黄童白叟,卧辙攀辕,亦实有出於至诚者。” 西江珠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云南,到广西梧州后称西江,全长2129公里 不可(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南亩指田野 转而缘南晦(晦,同“亩”)。——《汉书·食货志》引汉· 贾谊《论积贮疏》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唐· 杜牧《阿房宫赋》 十日(1).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日, 尧 命 后羿 射落九日。《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子·墬形训》:“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按《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 羿 毙十日, 嫦娥 奔月。” 唐 韩愈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尧 呼大水浸十日,不惜万国赤子鱼头生。女於此时若食日,虽食八九无馋名。”参见“ 十日并出 ”。 (2).十干所表示的日子。《周礼·春官·冯相氏》:“ 冯相氏 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杜预 注:“甲至癸。” 唐 韩愈 《送幽州李端公序》:“国家失太平,於今六十年矣,夫十日十二子相配,数穷六十,其将復平,平必自 幽州 始。”《新五代史·司天考一》:“周天一藏,四时,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行十日十二辰,以为历。” 此家犹言此人。《后汉书·王常传》:“后帝於大会中指 常 谓羣臣曰:‘此家率 下江 诸将辅翼 汉 室,心如金石,真忠臣也。’”《三国志·魏志·杜畿传》“ 太祖 以 畿 为司空司直”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张时 ﹞与 畿 有旧,署为功曹。尝嫌其阔达,不助留意於诸事,言此家疏诞,不 * 曹也。” 天地(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慈爱(1) 仁慈而爱人 (2) 温柔仁慈的爱和体恤 父母(1) (2) 父亲和母亲的总称 父母者,人之本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具有父亲和母亲作用的人 吾侪我辈;我们这类人 吾侪同说书者。——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吾侪闷来村店饮村酒 为作(1).造作;做作。 汉 王符 《潜夫论·贤难》:“豕俛仰嚘咿,为作容声,司原愈益珍之。” 唐 柳宗元 《辩<列子>》:“其文辞类《庄子》,而尤质厚,少为作。” 元 无名氏 《替杀妻》第三折:“那婆娘打扮来便似女猱,全不似好人家苗条,上坟处説不尽乔为作。” (2).犹作为;行为。 唐 李翱 《去佛斋论》:“使佛生於中国,则其为作也必异於是。”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风俗习惯道德宗教趣味好尚言语暨其他为作,俱欲去上下贤不肖之间,以大归乎无差别。”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