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村居散步 |
朝代 | 明代 |
作者 | 李廷仪 |
释义 | 村居散步原文杖藜徐步意逍遥,望里风烟事事饶。 偶遇腴田思种术,閒经断涧欲营桥。 农家傍竹门深掩,古庙依山字半销。 何处晚风吹古调,太平村落醉归樵。 诗词问答问:村居散步的作者是谁?答:李廷仪 注释1.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出处: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四十五 参考注释杖藜(1).谓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庄子·让王》:“ 原宪 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 唐 杜甫 《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宋 苏轼 《鹧鸪天》词:“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开牖有时邀月入,杖藜到处避人行。” (2).藜杖;拐杖。 唐 护国 《赠张驸马斑竹柱杖》诗:“此君与我在云溪,劲节奇文胜杖藜。” 宋 秦观 《宁浦书事》诗之五:“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諳尽江湖味,执青青杖藜。” 徐步以缓慢的步伐 徐步走向前 逍遥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风烟风尘、烟雾;云气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事事(1) 做事 无所事事 (2) 各种事情;每件事 委员会将发现它事事都有人掣肘 腴田肥沃的田地。《新唐书·长孙顺德传》:“前刺史 张长贵 、 赵士达 占部中腴田数十顷,夺之以给贫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生﹞时年三十六,腴田连阡,夏屋渠渠矣。” 农家1.田家,从事农业的人家。 2.战国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派别。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竹门竹制之门。 唐 周贺 《春喜友人至山舍》诗:“鸟鸣春日晓,喜见竹门开。” 宋 刘克庄 《豫章沟》诗之二:“野店萧萧掩竹门,岸沙犹记履綦痕。” 茅盾 《子夜》十三:“雨打那些竹门的唦唦的声音,现在是更急更响了。” 山字谓形状如“山”字。 宋 范成大 《甲辰人日病中吟六言六首以自嘲》之一:“攒眉輒作山字,啾耳惟闻水声。”参见“ 山字肩 ”、“ 山字太守 ”。 何处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 古调(1).古代的乐调。 唐 刘长卿 《听弹琴》诗:“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一:“ 隋 氏取 汉 以来乐器、歌章、古调併入清乐,餘波至 李唐 始絶。” (2).比喻高雅脱俗的诗文、言论。常以称颂他人。 唐 杜审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忽闻歌古调,归思欲霑巾。” 清 黄鷟来 《和韵送戚缄子归蠙城》之三:“古调岂终絶?《阳春》原和稀。” (3).见“ 古调诗 ”。 太平社会安定 安于太平之乐。——宋· 苏轼《教战守》 村落村庄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