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善哉行 |
朝代 | 魏晋 |
作者 | 曹叡 |
释义 | 善哉行原文我徂我征。伐彼蛮虏。 练师简卒。 爰正其旅。 轻舟竟川。 初鸿依浦。 桓桓猛毅。 如罴如虎。 发炮若雷。 吐气如雨。 旄旌指麾。 进退应矩。 百马齐辔。 御由造父。 休休六军。 咸同斯武。 兼涂星迈。 亮兹行阻。 行行日远。 西背京许。 游弗淹旬。 遂届扬土。 奔寇震惧。 莫敢当御。 权实竖子。 备则亡虏。 假气游魂。 鱼鸟为伍。 虎臣列将。 怫郁充怒。 淮泗肃清。 奋扬微所。 运德耀威。 惟镇惟抚。 反旆言归。 旆入皇祖。 诗词问答问:善哉行的作者是谁?答:曹叡 参考注释蛮虏古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三国 魏 曹叡 《善哉行》:“我徂我征,伐彼蛮虏。” 练师炼师。旧称德行高超的道士。《唐六典·礼部尚书·祠部郎中》:“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其德高思精谓之练师。” 轻舟狭长的,两舷弯曲、首尾尖削的小船,通常用轻质材料(如树皮、兽皮、帆布、轻质木料、轻金属)制成 一叶轻舟 桓桓威武的样子 桓桓于征。——《诗·鲁颂·泮水》 尚桓桓。——《书·牧誓》 猛毅(1).勇猛刚毅。《荀子·不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 宋 梅尧臣 《送赵仲宝永兴乾耀提举捉贼》诗:“当时独免归,猛毅边人羡。” 明 李梦阳 《豆莝行》:“弯弓值冻不敢发,昔何猛毅今何懦?” (2).凶暴严酷。《管子·法法》:“猛毅之君,不免於外难。”《管子·参患》:“凡人主者,猛毅则伐,懦弱则杀。猛毅者何也?轻诛 * 之谓猛毅。”《国语·周语中》:“是以不主宽惠,亦不主猛毅,主德义而已。” 吐气(1) 呼出气 喘吁吁吐气不齐,战战兢兢惊神未定 (2) 发泄委屈或怨恨而觉得舒畅 (3) 语音上的送气 如雨(1).形容多。《诗·齐风·敝笱》:“ 齐 子归止,其从如雨。” 毛 传:“如雨,言多也。”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2).谓别后很难重逢,就像落下的雨不再回到天空。 汉 王粲 《赠蔡子笃》诗:“风流云散,一别如雨。” (3).凄苦貌。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湫兮如风,凄兮如雨。” 旄旌古代祭祀时执以导神之物。旄,通“ 茅 ”。 汉 刘向 《新序·杂事四》:“ 楚庄王 伐 郑 ,克之。 郑伯 肉袒,左执旄旌,右执鸞刀,以迎 庄王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韩诗外传》卷六作“茅旌”。 指麾见“ 指挥 ”。 进退应矩前进后退均合规矩。《宋书·乐志三》:“旄旍指麾,进退应矩。” 百马众多的马。 汉 张衡 《西京赋》:“百马同轡,骋足并驰。” 南朝 梁 江淹 《萧太尉上便宜表》:“ 楚 驾百马,民杂国凋; 秦 修万骑,教亡业坠。” 唐 元稹 《望云骓马歌》:“千官煖热 李令 閒,百马生狞望云老。” 齐辔犹齐驱。《宋书·志序》:“终亦不足与 班 ( 班固 ) 左 ( 左思 )并驰, 董 ( 董狐 ) 南 ( 南史氏 )齐轡。”参见“ 齐驱 ”。 造父西周著名御车者,受幸于周缪王,王使造父御良马八匹,西狩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后闻徐偃王反,王使造父御车日驰千里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今 * 县),由此为赵氏,是为赵国之始祖 休休悠闲的样子 休休有容。——清· 张廷玉《明史》 六军(1).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左传·襄公十四年》:“ 周 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后因以为国家军队的统称。《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 河 北; 河 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宋 范成大 《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清 黄遵宪 《七月二十一日外国联军入犯京师》诗:“莫问空拳敺市战,餘闻扈蹕六军惊。” (2). 晋 世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驍骑将军。游击将军。 晋 世以来,谓领护至驍、游为六军。” (3).指 唐 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按,《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与此不同。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新旧唐书十三》:“六军,据《新志》以龙武、神武、神策各左右当之,而《旧志》説六军则数左右羽林,而不数左右神策。《通典》説六军与《旧志》同……要之,六军之名乃取旧制书之,至中、晚 唐 神策军权最重,故《新志》以后定者言之歟,今未能详考。” 咸同清 代年号 咸丰 与 同治 的并称。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的家庭》:“ 咸 同 之季, 中国 近代史极可注意之一页。” 兼涂犹兼程。 三国 魏 曹叡 《善哉行》:“休休六军,咸同斯武。兼涂星迈,亮兹行阻?” 南朝 宋 鲍照 《行京口至竹里》诗:“兼涂无憩鞍,半菽不遑食。” 星迈犹星行。 三国 魏明帝 《善哉行》:“休休六军,咸同斯武。兼涂星迈,亮兹行阻。” 行日出行的日数。《史记·魏公子列传》:“请数公子行日,以至 晋鄙 军之日,北乡自剄,以送公子。” 明 张宁 《方洲杂言》:“予復见之御马监坊沙道上,但不受羈馽,不知其行日几何也。” 淹旬满旬,经过十天。 三国 魏明帝 《善哉行》:“行行日远,西背京 许 。游弗淹旬,遂届 扬 土。” 宋 洪迈 《夷坚乙志·张夫人婢》:“夫人不淹旬遂病,踰月而卒。” 震惧震惊,惧怕。《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於是 齐国 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 齐国 大治。”《晋书·孙恩传》:“畿内诸县处处蜂起,朝廷震惧,内外戒严。”《明史·万元吉传》:“於是 两广 、 云南 军不战而溃……会闻 汀州 破,人情益震惧。” 莫敢犹莫非。《元朝秘史》卷一:“将 沼兀列歹 不做兄弟相待,説道:在家常川有 阿当合 兀良合歹 人氏的人往来,莫敢是他的儿子?”《西游记》第十六回:“莫敢是盗贼,谋害我们的?”《西游记》第二四回:“师父别时叮嚀,教防他手下人囉唣,莫敢是他偷了我们寳贝么?” 当御(1).以次侍寝。《礼记·曲礼下》:“大夫、士去国……妇人不当御。” 陈澔 集说:“御,侍御寝宿也。” (2).犹值班。《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秦伯 之弟 鍼 如 晋 修成, 叔向 命召行人 子员 。行人 子朱 曰:‘ 朱 也当御。’” 杨伯峻 注:“当御犹今之值班。”《文选·张衡<西京赋>》:“内有常侍謁者,奉命当御。” 李善 注:“奉传詔命,而递当进也。” (3).掌管统治。《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遣 操 使缮脩郊庙,翊卫幼主, 操 便放志,专行胁迁,当御省禁,卑侮王室。” 张铣 注:“当御谓万事自当理之,不令上知也。” 抵挡。《后汉书·虞诩传》:“如使豪雄相聚,席卷而东,虽 賁 育 为卒, 太公 为将,犹恐不足当御。” 权实佛教语。谓佛法之二教,权教为小乘说法,取权宜义,法理明浅;实教为大乘说法,显示真要,法理高深。 南朝 梁简文帝 《< * 颂>序》:“二諦现空有之津,二智包权实之底。” 隋 智顗 《摩诃止观》卷三之下:“五、明权实者:权是权谋,暂用还废;实是实録,究竟指归。” 竖子(1) 年轻的仆人 (2) 小子(含鄙视意) 命竖子杀雁而烹之。——《庄子·山木》 (庞涓)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今日迫而不反者,竖子也!——《战国策·燕策》 亡虏逃亡的罪人。《汉书·田儋传》:“ 横 始与 汉王 俱南面称孤,今 汉王 为天子,而 横 乃为亡虏,北面事之,其媿固已甚矣。” 三国 魏 阮籍 《采薪者歌》:“ 留侯 起亡虏,威武赫荒夷。” 假气游魂比喻苟延残喘。《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 吴 之先主,起自 荆州 ,遭时扰攘,播潜江表; 刘备 震惧,亦逃 巴岷 ,遂依丘陵积石之固,三江五湖,浩汗无涯,假气游魂,迄于四纪。” 李善 注引 三国 魏明帝 《善哉行》:“ 权 实竖子, 备 则亡虏,假气游魂,鸟鱼为伍。” 鱼鸟(1).鱼和鸟。常泛指隐逸之景物。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隋书·隐逸传序》:“狎玩鱼鸟,左右琴书。” 唐 韩愈 《海水》诗:“风波一荡薄,鱼鸟不可依。”参见“ 鱼鸟慕 ”。 (2).指梦境。语本《庄子·大宗师》:“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於渊。” 宋 梅尧臣 《和原甫早赴紫宸朝待旦假寐》:“烛房犹照衣冠上,漏舍欲为鱼鸟间。” 为伍做同伴;看成同类 羞与为伍 虎臣(1).比喻勇武之臣。《诗·鲁颂·泮水》:“矫矫虎臣,在泮献馘。”《后汉书·班勇传》:“ 孝明皇帝 深惟庙策,乃命虎臣,出征 西域 ,故 匈奴 远遁,边境得安。” 唐 韩愈 《奉酬振武胡十二丈大夫》诗:“倾朝共羡宠光频,半岁迁腾作虎臣。” (2).指虎贲氏之官。《书·顾命》:“乃同召太保 奭 、 芮伯 、 彤伯 、 毕公 、 卫侯 、 毛公 、 师氏 、虎臣、百尹、御事。” 孔 传:“虎臣,虎賁氏。”参见“ 虎賁 ”。 怫郁亦作“ 怫悒 ”。忧郁,心情不舒畅。 汉 东方朔 《七谏·沉江》:“心怫鬱而内伤。”《汉书·邹阳传》:“太后怫鬱泣血,无所发怒。” 三国 魏 曹操 《苦寒行》之一:“我心何怫鬱,思欲一东归。” 明 李贽 《方竹图卷文》:“非谓其有似於有斐之君子而君之也,直怫悒无与谁语,以为可以与我者唯竹耳。” 茅盾 《虹》七:“一种混合了鄙夷和悯怜而又带几分怫悒的心情,将 梅女士 的笑脸拉长了。” 肃清(1) 完全清除 肃清贪污 (2) 清平;太平 八方肃清,上下无事 (3) 冷清 冬夜肃清 奋扬(1).有力地显扬。《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汉书·匈奴传下》:“时鲜有所获,徒奋扬威武,明 汉 兵若雷风耳。” (2).奋发激扬。《魏书·李崇传》:“ 崇 辞於 显武殿 ,戎服武饰,志气奋扬。”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夫弹劾积威之后,虽庸人亦可以奋扬;风采消委之餘,虽豪杰有不能振起。” 明 陆采 《怀香记·定策征吴》:“鼓舞戎行,非奋扬无以报德。”《清史稿·杨吉砮传》:“愿敌尽垂首,我军奋扬,人不遗鞕,马无颠躓,惟天其助我!” (3).形容高耸挺拔。 汉 王粲 《柳赋》:“枝扶疏而覃布,茎森梢以奋扬。” 德耀见“ 德曜 ”。 反旆出师归来;回师。《左传·宣公十二年》:“令尹南辕反旆。”《后汉书·荀彧传》:“ 彧 復备陈得失,用移臣议,故得反旆 冀 土,克平四州。” 唐 皇甫冉 《春思》诗:“为问元戎 竇车骑 ,何时反旆勒 燕然 ?”《金史·叛臣传·窝斡》:“贼既渡,官军亦渡,少憩,贼反旆来攻, 克寧 以大军不继,令军士皆下马射贼。” 言归(1).回归。言,助词。《诗·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一说为我归。 毛 传:“言,我也。” 唐 道宣 《续高僧传·译经四·玄奘》:“ 奘 少离桑梓,白首言归,访问亲故,零落殆尽。” 清 万寿祺 《答武进刘十》诗:“乱瘼何畤已?言归耕墓田。” 清 方文 《舟次三山》诗:“泊泊岁将暮,言归尚未能。” (2).《诗·周南·葛覃》有“言告言归”之句,因以“言归”指《诗·葛覃》篇。 宋 苏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放队》:“羽觴湛湛,方陈《既醉》之诗,鼉鼓渊渊,復奏‘言归’之曲。” 皇祖(1).君主的祖父或远祖。《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孔 传:“皇,君也,君祖 禹 有训戒。”《仪礼·聘礼》:“孝孙某,孝子某,荐嘉礼于皇祖某甫。”《左传·哀公二年》:“曾孙 蒯聵 ,敢昭告皇祖 文王 ,列祖 康叔 ,文祖 襄公 。” 汉 张衡 《南都赋》:“皇祖止焉, 光武 起焉。” 明 孙传能 《剡溪漫谈·曾孙》:“今朝廷祭告宗庙,高祖而上,概称皇祖;自称皆孝玄孙,乃不称曾。” (2).对已故祖父的敬称。《隶续·晋右军将军郑烈碑》:“遝至曾祖先生,皇祖徵君。”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伊皇祖之弱辰,逢时艰之孔棘。” 唐 韩愈 《祭十二兄文》:“惟我皇祖,有孙八人。惟兄与我,后死孤存。” 宋 欧阳修 《泷冈阡表》:“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清 梁章鉅 《称谓录·亡祖》:“ 李习之 述其大父事状题曰《皇祖实録》。当时不以为怪;若施之近代,则犯大不韙矣。故古时称有不可通於今者,此类是也。”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