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明堂礼成诗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杨简 |
释义 | 明堂礼成诗原文去腊陈三劄,兹秋奉九筵。群英俱有赋,孤迹敢无篇。 宗祀新隆礼,宸衷上格天。 虚明融寂寞,大化合敷宣。 近骇边烽急,前惊内寇连。 鬼神虽然佑,刑政谨将然。 咸谓公私杂,希聆宰相贤。 积深千万弊,任止二三年苟且姑循旧,嗟咨亦屡传。 旱蝗难熟视,殍殣惨相联。 寒后裘方索,薪间火已然。 冕旒几咫尺,轩陛隔天渊。 善颂无谀语,愚衷有至虔。 诗词问答问:明堂礼成诗的作者是谁?答:杨简 参考注释九筵《周礼·考工记·匠人》:“ 周 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筵,竹席,长九尺。九筵,即八十一尺。后因以“九筵”借指明堂。 宋 欧阳修 《谢免明堂陪位表》:“乃因万物之成秋,爰即九筵而展礼。” 宋 叶适 《陈秀伯墓志铭》:“夫亲遇明主,干説悟意,九筵之室,可陛而登,屡省之歌,可颺而賡也。” 宗祀(1).谓对祖宗的祭祀。《孝经·圣治》:“昔者 周公 郊祀 后稷 以配天;宗祀 文王 於明堂以配上帝。”《宋书·武帝纪中》:“ 夷羿 乘衅,荡覆王室,越在南鄙。迁于 九江 。宗祀絶饗,人神无位。”《汉书·叙传上》:“夫以匹妇之明,犹能推事理之致,探祸福之机,而全宗祀於无穷,垂策书於春秋。”《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诒书》:“倘违吾言,自罹罗网,颠覆宗祀,虽及泉下,誓不相见。”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吾不忍吾家之宗祀,自此而絶也。” (2).泛指各种祭祀。《汉书·儿宽传》:“陛下躬发圣德,统楫羣元,宗祀天地,荐礼百神,精神所乡,徵兆必报,天地并应,符瑞昭明。” 隆礼(1).尊崇礼法。《礼记·经解》:“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 郑玄 注:“隆礼,谓盛行礼也。” 孔颖达 疏:“隆,盛也……若君子能隆盛行礼,则可谓有道之士也;反此,则为无知之民。”《荀子·议兵》:“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章炳麟 《检论·订孔下》:“ 荀卿 以积伪俟化治身,以隆礼县羣众。” (2).以隆重的礼节相待。《英烈传》第四一回:“那 元顺帝 便敕他镇守 汀州 ,十分隆礼他。” 清 吴敏树 《唐子方方伯梦砚斋铭》:“ 唐公 雅善余诗,是以见客甚隆礼焉。” 宸衷(1).帝王的心意。 南朝 梁 沉约 《瑞石像铭》:“泛彼辽碣,瑞我国东,有符皇德,乃眷宸衷,就言鷲室,栖诚梵宫。”《旧唐书·杨发传》:“礼之疑者,决在宸衷。” 明 张居正 《辛未会试程策》:“此其心皆体国,而所见各殊,惟折以宸衷,则众论一矣。” (2).偶沿用于称国家最高领导。《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学界风潮记下》:“伏愿我大总统、总理宸衷之断,即颁明令斥免 曹 章 等。” 格天感通上天。语本《书·君奭》:“在昔 成汤 既受命,时则有若 伊尹 ,格于皇天。” 晋 葛洪 《抱朴子·务正》:“故 元 凯 之佐登,而格天之化洽。” 宋 张元干 《瑶台第一层》词:“对熙旦,正格天同德,全 魏 分疆。” 明 唐顺之 《廷试策一道》:“臣闻保民所以格天也。”《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九十生子,曾未前闻,乃翁之所以格天,与天之所以报翁。” 虚明(1).空明;清澈明亮。 晋 陶潜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 唐 杜甫 《夏夜叹》诗:“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光之正中,虚明凝湛,观者各自见其形。现於虚明之处,毫釐无隐,一如对镜。”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海淀》:“ 勺园 林水紓环,虚明敞豁。” (2).指内心清虚纯洁。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莫不揔制清衷,递为心极,斯固通人之所包,非虚明之絶境,不可穷者,其唯神用者乎。” 宋 苏辙 《赠石台问长老二绝》之二:“ * 布衲一绳床,心地虚明睡自亡。” 清 魏源 《夏夜柬李希廉》诗:“冏在空中影,正如水有鱼。虚明止一性,何辨君与吾。” 寂寞(1) 冷清孤单;清静 寂寞难耐 (2) 静寂无声 大化(1).谓化育万物。《荀子·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 (2).谓人生的重要变化。《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 (3).指生命。 晋 陶潜 《还旧居》诗:“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明 唐寅 《刘太仆墓志铭》:“大化奄忽,投轨泉途。” (4).指宇宙,大自然。 三国 魏 曹植 《九愁赋》:“嗟大化之移易,悲性命之攸遭。” 晋 陶潜 《神释》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清 周亮工 《岁暮远为客嘉平廿四日赋》:“昭昭大化内,岂有私阳春。” (5).广远深入的教化。《书·大诰》:“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 孔颖达 疏:“故我大为教化,劝诱我所友国君,共伐叛逆。”《新唐书·陈子昂传》:“陛下方兴大化,而太学久废,堂皇埃芜,《诗》《书》不闻,明詔尚未及之,愚臣所以私恨也。” 傅尃 《拟城南读书》诗:“乐静可言仁,大化浩穹宇。” (6).佛教语。指佛的教化。《法华玄义》:“説教之纲格,大化之筌蹄。” 敷宣传播,宣扬。《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宜令史官著《长乐宫注》、《圣德颂》,以敷宣景耀,勒勋金石,县之日月,攄之罔极。”《晋书·卞壸传》:“案侍中、司徒、 临潁公 组 敷宣五教,实在任人,而含容违礼,曾不贬黜。” 边烽亦作“邉烽”。1.边疆报警的烽火。 唐 沉佺期 《塞北》诗之一:“海气如秋雨,边烽似夏云。” 明 梵琦 《居庸关》诗:“渠答自今收战马,兜铃无復置边烽。”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五章:“其有边烽传警, 潢池 弄兵,敌国外患之来,羣盗满山之变。” (2).指代边境上的战事。 南朝 梁 徐悱 《白马篇》:“闻有边烽急,飞候至 长安 。”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戎昱》:“ 宪宗 时,边烽累急,大臣议和亲。” 明 冯梦龙 《女丈夫·红拂投主》:“金戈纷逐,铁马争驰,眼观邉烽四起,指日 西京 累卵危。” 清 顾炎武 《二月十日有事于欑宫》诗:“贼马与边烽,相将溃 中夏 。” (3).借指边疆。《隋书·房陵王勇传》:“虽北夷猖獗,尝犯边烽,今城镇峻峙,所在严固,何待迁配,以致劳扰。”参见“ 边疆 ”。 内寇(1).谓国内变乱。《战国策·燕策一》:“内寇不与,外敌不可距。” 鲍彪 注:“寇,犹乱。与,犹和。” (2).指外敌入侵。 宋 范镇 《东斋记事补遗》:“ 曹太尉 瑋 知 秦州 ,西 番 内寇。” 鬼神(1).鬼与神的合称。《易·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礼记·仲尼燕居》:“鬼神得其饗,丧纪得其哀。” 孔颖达 疏:“鬼神得其饗者,谓天神人鬼各得其饗食也。” 唐 韩愈 《原鬼》:“无声与形者,鬼神是也。”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夫古人作书垂后……亦鉴及后人之无赖,故徐引其机,以待有心者之自为觉悟,庶不蹈妄传之戒,为鬼神所忌耳。” (2).泛指神灵、精气。《史记·五帝本纪》:“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 张守节 正义:“鬼之灵者曰神也。鬼神曰山川之神也。”《史记·五帝本纪》:“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张守节 正义:“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 (3).偏指鬼;死去的祖先。《左传·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辱见寡君……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貺矣,何 蜀 之敢望?其先君鬼神实嘉赖之,岂唯寡君?”《孝经·感应》:“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唐玄宗 注:“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 (4).指形体与精灵。《礼记·礼运》:“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孔颖达 疏:“鬼谓形体,神谓精灵。《祭义》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体精灵相会,然后物生。” (5).古代指天地间一种精气的聚散变化。《易·繫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韩康伯 注:“尽聚散之理,则能知变化之道。” 孔颖达 疏:“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为,但极聚散之理,则知鬼神之情状也。”后世哲学家多以阴阳之变、气的往来屈伸解释“鬼神”。 汉 王充 《论衡·论死》:“鬼神,阴阳之名也。阴气逆物而归,故谓之鬼;阳气导物而生,故谓之神。”《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程颐 章句:“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 张子 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愚谓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神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朱子语类》卷三:“鬼神只是气,屈伸往来者气也。” 虽然(1) ——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为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李大伯虽然年过六十,劳动劲头却比得上年轻的小伙子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鲁迅《故乡》 (2) 虽然如此,虽是这样;即使这样 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战国策·魏策》 刑政刑法政令。《国语·周语下》:“出令不信,刑政放纷。” 唐 柳宗元 《封建论》:“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 清 郝懿行 《补<宋书·刑法志>》:“其刑政如此,其下畏服,莫敢犯禁。” 将然指将要发生的事。《韩非子·八经》:“无副言于上以设将然,今符言於后以知谩诚语。”《汉书·贾谊传》:“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 颜师古 注:“将然,谓欲有之事。” 锵然。行貌。 宋 苏舜钦 《答梅圣俞见赠》诗:“夫子与众殊,琢饰貺佳句,将然纸上动,读毕恐飞去。” 公私公方和私方 公私一体,没有分别 公私分明 宰相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此为宰相听事诚隘。(听事,即“厅事”,大厅;处理公事,接待宾客的厅堂。)。——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实宰相之职也。——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千万副词,无论如何,不管怎样 千万不复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千万无渝 。——唐· 李朝威《柳毅传》 二三(1).谓不专一;反复无定。《书·咸有一德》:“德唯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 孔 传:“二三,言不一。”《晋书·慕容垂载记》:“虽曰君臣,义深父子,岂可因其小隙,便怀二三。” 宋 文天祥 《罗融斋墓志铭》:“不以利害为二三。其忠信如此。”《醉醒石》第四回:“这事断要死争,二三不得的。” (2).约数,不定数。表示较少的数目,犹言几。《国语·吴语》:“﹝ 越王 ﹞曰:‘ 勾践 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顙於边。’” 汉 王褒 《僮约》:“日暮以归,当送乾薪二三束。” 唐 皎然 《咏小瀑布》:“瀑布小更奇,潺湲二三尺。”《水浒传》第五七回:“ 呼延灼 吃了一惊,便叫酒保引路,就田塍上赶了二三里。” 石楠 《张玉良传》:“她一定会兴奋得两颊泛上荷红,上面滴洒着二三点露珠。” (3).约数,不定数。谓二成或三成。 汉 班固 《西都赋》:“草木涂地,山渊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清 李渔 《奈何天·逃禅》:“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4).约数,不定数。谓第二或第三。 宋 陈亮 《谢张侍御启》:“第其度程,亦在二三之数。” (5).约数,不定数。犹言再三,多次。《百喻经·妇诈称死喻》:“妇於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夫答之言:‘我妇久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6).即六。《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载祀二三,而国富刑清。” 张铣 注:“二三,谓 明帝 六年也。” 苟且(1) 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苟且偷安 (2) 敷衍了事;马虎 因循苟且 他做翻译,一字一句都不敢苟且 (3) 不正当的(多指男女关系) 嗟咨慨叹。《新唐书·裴矩传》:“蛮夷嗟咨,谓中国为‘仙晨帝所’。” 元 杨果 《翠裙腰·绿窗愁》套曲:“有客持书至,还喜却嗟咨。” 明 沉鲸 《双珠记·珠传女信》:“今日里骨肉驩虞,相庆幸,免嗟咨。” 张际亮 《石亭》诗:“谁能罪真宰,蒿目空嗟咨。” 熟视注目细看。《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魏勃 ﹞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他语。 灌将军 熟视笑曰:‘人谓 魏勃 勇,妄庸人耳。’”《新唐书·文艺传上·胡楚宾》:“性重慎,未尝语禁中事,人及其醉问之,亦熟视不答。” 鲁迅 《朝花夕拾·范爱农》:“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殍殣(1).饿死。 唐 张廷珪 《请河北遭旱涝州准式折免表》:“天灾所降,年穀莫登,在於贫弱,或至殍殣。” (2).指饿死的人。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 皇佑 二年, 吴 中大饥,殍殣枕路。”《明史·五行志三》:“赤地千里,殍殣载道。” 已然已经如此;已经成为事实 与其补救于已然,不如防患于未然 冕旒古代帝王的礼冠和礼冠前后的玉串,也用作皇帝的代称 咫尺(1) 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违颜咫尺。——《左传·僖公九年》 咫尺之遥 (2) 比喻微小 无咫尺之功 轩陛(1).殿堂;居室。 南朝 梁 王僧孺 《<詹事徐府君集>序》:“自绸繆轩陛,十有餘载,温树靡答,露事不詶。” 唐 张九龄 《酬王履震游园见贻》诗:“逶迤恋轩陛,萧散反丘樊。” 明 张居正 《得道长生颂》:“然皇上身不出乎轩陛,而化已行於域中;机独运於玄冥,而应已响於寰宇。” (2).殿堂的台阶。 唐 陆贽 《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郡国之志不达於朝廷,朝廷之诚不升於轩陛。上泽闕於下布,下情壅於上闻。” 元 揭傒斯 《全州学记》:“及期而庙成,乃易夫子十哲像分祠先儒及贤守于讲堂之左右翼,门序轩陛以次咸毕。” 天渊高天和深渊相隔极远,差别极大 天渊之别 谀语谄媚的话,奉承话。 清 唐孙华 《赠商州丞》诗之二:“自信生平无諛语,和歌也爱邑中黔。”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仪鸾殿》:“以一时之諛语,为官制之美名。” 愚衷谦称自己的心意、心愿。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平等寺》:“乞收成旨,以允愚衷。” 唐 刘禹锡 《代让同平章事表》:“伏乞赐寝前命,俯亮愚衷。”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谈义》:“今有愚衷,特求指教。”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