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李文山书堂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郭印 |
释义 | 李文山书堂原文蓄书不能读,人以书簏方。譬如守钱奴,万镪空靳藏。 读书不能行,虎皮质犬羊。 诗礼假发冢,高言诬黄唐。 我观古圣贤,道学甘膏粱。 文字初未广,游心自得场。 后人富典籍,洛诵日洋洋。 唇腐无所归,白首徒悲伤。 普慈群圃胜,中间敞华堂。 本非挟册地,实筵罗豆觞。 揭名意安在,诗板借辉光。 斲轮如可作,试与一平章。 诗词问答问:李文山书堂的作者是谁?答:郭印 参考注释不能(1) 不可能;不能够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实现 (2) 〈方〉∶不允许,不可以 不能不谈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并论 (3) 〈方〉∶不至于 书簏(1).藏书用的竹箱子。 唐 皮日休 《醉中即席赠润卿博士》诗:“ 茅山 顶上携书簏, 笠泽 心中漾酒船。” 宋 陆游 《发书画还故山戏书》诗:“昨日遣画笥,今日发书簏。”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一日,于书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 (2).讥讽读书多而不解书义或不善运用的人。《太平御览》卷六一六引 南朝 梁 沉约 《俗说》:“ 刘柳 为僕射, 傅迪 为左丞。 傅 好读书而不解其义…… 刘 道 傅 云:‘读书虽多而无所解,可谓书簏。’”《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父 善 ,有雅行,淹贯古今,不能属辞,故人号‘书簏’。” 譬如(1) 举个例子,打个比方;例如 (2) 比如,好比 天下之势譬如一身。——宋· 苏轼《教战守策》 守钱奴守财奴。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凡殖财者贵以施也,不则守钱奴耳!”《太平广记》卷三六○引 唐 无名氏《广古今五行记·邓差》:“人生在世,终止为身口耳,一朝病死,安能復进甘美乎?终不如 临沮 邓生 ,平生不用,为守钱奴耳。” 宋 黄庭坚 《四休居士》诗:“富贵何时润髑髏,守钱奴与抱官囚。”《儒林外史》第九回:“穷乡僻壤,有这样读书君子,却被守钱奴如此凌虐,足令人怒髮衝冠。” 读书(1) 看着书本出声读或默读 (2) 正式学习一个科目或课程 她读书很用功 虎皮(1).老虎的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胥臣 蒙马以虎皮,先犯 陈 蔡 。”《礼记·曲礼上》:“前有士师,则载虎皮。” 孔颖达 疏:“若见前有兵众,则举虎皮於竿首,使兵众见以为防也。” 唐 王绩 《游仙》诗之四:“照水然犀角,游山费虎皮。” (2).讲席的代称。语出《宋史·道学传一·张载》:“﹝ 张载 ﹞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吴叔永尚书和余旧作再答》词:“撤我虎皮,让君牛耳,谁道两贤相厄哉!”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邹林游学》:“先生负山斗之望,抱天人之学,敢撤虎皮而就正有道,愿为假馆以矜式大方。” (3).比喻用以吓唬别人的一种假象。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首先应该扫荡的,倒是拉大旗作为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呼别人。” (4).冠名。 唐 李白 《幽州胡马客歌》:“ 幽州 胡马客,緑眼虎皮冠。”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虎皮,胡冠也。” (5).荔枝的一种。《说郛》卷七七引 宋 蔡襄 《荔枝谱》:“虎皮者,红色絶大,绕腹有青纹正类虎斑,尝於 福州 东山 大乘寺 见之。” 犬羊(1).狗和羊。《论语·颜渊》:“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唐 李白 《经离乱后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公卿如犬羊,忠讜醢与葅。” (2).常用以比喻任人宰割者,如俘虏、囚犯等。 宋 范仲淹 《让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表》:“及 麟府 丧陷, 镇戎 三败,杀者、伤者前后仅二十万人矣,死者为鱼肉,生者为犬羊。”《说岳全传》第二五回:“若不今朝邀赦免,何至他年作犬羊?” (3).旧时对外敌的蔑称。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尔乃大军过荡西山, 屠各 左校,皆束手奉质,争为前登,犬羊残丑,消沦山谷。” 宋 陆游 《涉白马渡慨然有怀》诗:“ 太行 之下吹虏尘, 燕 南 赵 北空无人; 袁 曹 百战相持处,犬羊堂堂自来去。” 诗礼(1) 《诗经》和《礼经》,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的书 (2) 旧时常用来称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 诗礼之家 假发(1) 供秃头或头发稀少的人作头饰戴用,或作为戏装、官员或专业人员装束或时髦装饰的一部分 戴假发的伦敦律师 (2) 在前额发型轮廓上作成前流海或卷发的假发 (3) 特指妇女戴的用以代替或补充天然头发的 (4) 戴假发或提供假发或好像提供假发 (5) 18世纪流行的假头发,带有一条黑色辫子,上下两端用蝴蝶结系扎 (6) 许多剪下来的长发,一端固定在一起,装在使用者自己的头发上以构成某种发型 精心制作的18世纪卷曲的涂上发粉的假发 高言(1).大言,过甚之辞。《管子·任法》:“是故人主有能用其道者……羣臣无诈伪,百官无姦邪,奇术技艺之人莫敢高言孟行以过其情、以遇其主矣。”《商君书·农战》:“学者成俗, * 舍农,从事於谈説,高言伪议,舍农游食,而以言相高也。” 章炳麟 《辨诗》:“夫以 孙 许 高言 庄氏 ,杂以三世之辞,犹云《风》《骚》体尽,况乎辞无友纪,弥以加厉者哉?” (2).高声说话。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三一回:“ 康天成 老汉站起来说:‘你说完了吧?不怕,有理不在高言,山高遮不住太阳。’” (3).高妙之言。《荀子·非十二子》:“今之所谓处士……行伪险秽,而彊高言谨慤者也。” 汉 贾谊 《新书·劝学》:“见教一高言,若飢十日而得大牢焉。”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大句斡玄造,高言轧霄峥。” 清 梅曾亮 《<柏枧山房诗集>自序》:“以常谈为才语,谓暴謔为高言。此又一蔽也。” 黄唐(1).低湿之地。《管子·地员》:“黄唐无宜也,唯宜黍、秫也。”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张佩纶 曰:“《説文》无溏字,即唐之孳乳也……黄唐,即《禹贡》涂泥。” (2). 黄帝 与 唐尧 的并称。 汉 班固 《答宾戏》:“基隆於 羲 农 ,规广於 黄 唐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搉而论之,则 黄 唐 淳而质, 虞 夏 质而辨。”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高古》:“ 黄 唐 在独,落落 玄宗 。” 圣贤圣人与贤人的合称;亦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道学(1) 宋代儒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的哲学思想 (2) 形容迂腐守旧 假道学 膏粱(1) 肥肉和细粮。泛指肥美的食物 膏粱之味。——《孟子·告子》 膏粱厚味 (2) 借指富贵人家子弟 伯子常自矜荫籍之美,谓 王弘曰:“天下膏梁。唯使君与下官耳。——《宋书·荀伯子传》 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红楼梦》 文字(1) 记录语言的符号,如汉字、拉丁字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说文解字叙》 (2) 文章;作文 文字通顺 (3) 语言的书面形式,如汉文、俄文 (4) 文书;公文 行文字 (5) 密信 得此文字 游心(1).潜心;留心。《庄子·骈拇》:“駢於辩者,纍瓦结绳窜句,游心於坚白同异之閒,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 杨 墨 是已。”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 休 少以好学,游心典謨,既综七经,又精羣纬。” 宋 苏轼 《谏买浙灯状》:“臣虽至愚,亦知陛下游心经术,动法 尧 舜 。” 明 唐顺之 《答顾东桥少宰书》:“及屏居山林,自幸尚有餘日,将以游心六籍,究贤圣之述作,鉴古今之沿革,以进其识而淑诸身。” (2).浮想骋思。 三国 魏 嵇康 《赠兄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絃,俯仰自得,游心泰玄。”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叙画》:“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於用笔,意在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 叶圣陶 《城中·搭班子》:“他一向游心于理想的境界,对于 钱先生 的话不免生疏,因生疏而不免诧怪。” (3).游惰之心。 唐 白居易 《息游堕策》:“方今人多游心,地有遗力,守本业者,浮而不固;逐末作者,荡而忘归。” 留心;心神倾注在某一方面。《庄子·德充符》:“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梁书·韦叡传》:“每虚室独坐,游心坟素。” 清 龚自珍 《拟进上<蒙古图志>表文》:“翘首昭代之蹟,游心官书之府。” 自得自觉得意、开心 意气扬扬,甚为自得 悠然自得。——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后人(1) 后代的人 后人复哀后人。——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又 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后人以贯休诗名之。—— 宋· 沈括《梦溪笔谈》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3) 一个祖先的直到最远一代的后裔 (4) 子孙 (5) 后来的人,指新妇 不足迎后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典籍指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亦泛指古今图书 司晋之典籍。——《左传·昭公十五年》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洛诵反复诵读。洛,通“ 络 ”。连络。《庄子·大宗师》:“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 成玄英 疏:“临本谓之副墨,背文谓之洛诵。初既依文生解,所以执持披读;次则渐悟其理,是故罗洛诵之。” 宋 楼钥 《久不作诗喜仲兄迁邻居因成长句》:“儿曹亦可乐,洛诵声洋洋。” 清 李调元 《卍斋琐录·己录》:“今人书札多用‘洛诵’字。本《庄子》‘洛诵之子,闻之瞻明。’洛、络通。 吕 注:‘谓绵络贯穿而诵之。’又《春秋説·题辞》云:‘洛之为言绎也,言水绎绎有光辉也,故字又从水,作洛亦通。’” 洋洋(1) 形容众多或丰盛 洋洋万言 (2) 盛大 河水洋洋 (3) 广远无涯 牧野洋洋 (4) 美善 声蔼洋洋 洋洋德音 (5) 喜乐 喜气洋洋 其喜洋洋者矣。——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6) 形容声音响亮 钟磬洋洋 流水声洋洋 所归(1).归依;归宿。《老子》:“儽儽兮若无所归。” 晋 潘岳 《金谷集作诗》:“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2).归向;归属。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汉 班彪 《王命论》:“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祸有所归。” (3).称赞。 晋 羊祜 《让开府表》:“功未为众所归,而荷厚禄,则使劳臣不劝。” 白首(1).犹白发。表示年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论》:“ 范雎 、 蔡泽 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説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説力少也。” 前蜀 韦庄 《与东吴生相遇》诗:“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元 钱应庚 《春草碧·次韵酬复孺》词:“西园长记前游,乘兴重来看兰药。白首友於情,同忧乐。” 明 冯惟敏 《不伏老》第三折:“青春易迈,白首无成。独坐无聊,老怀难遣。” 清 吴敬梓 《移家赋》:“羡白首之词臣,久赤墀之记注。” (2).谓男女相爱誓愿白头偕老。 宋 陈师道 《送内》诗:“三岁不可道,白首以为期。” 明 何景明 《送崔氏》诗:“深言匪曲衷,白首为所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蛙神》:“妾向以君儇薄,未必遂能相白首。”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纯洁的初恋,信托的心,白首的约,不辞的别。” 悲伤哀痛忧伤 悲伤的思绪 令人悲伤的消息 中间(1) 中心 中间突破 (2) 在事物两端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 中间驰至九天。——唐· 李朝威《柳毅传》 坐在他们两个中间 (3) 在里面 生活在人民群众中间。 挟册(1).携带书籍。谓勤奋读书。 宋 叶适 《汉阳军新修学记》:“今 吴 、 越 、 闽 、 蜀 ,家能著书,人知挟册,以辅人主取贵仕,而 江 汉 盖鲜称焉,岂其性与习俱失之哉?” (2).谓应科举考试时夹带时文书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三·会场搜检》:“科场之禁,在 唐 宋 甚宽,如挟册者,亦止扶出,不錮其再试也。” 豆觞豆肉,觞酒。指酒馔。 唐 白居易 《祭李司徒文》:“至於豆觴之会,轩盖之游,多奉光尘,最承欢惠。” 宋 沉遘 《中书谢译经御筵表》:“恩推慈惠,宴旅豆觴。”《 * 词话》第七二回:“二十八日小儿弥月之辰,寒舍薄具豆觴,奉酹厚腆,千希鱼轩賁临。” 诗板亦作“ 诗版 ”。题上诗的木板。 唐 张祜 《题灵彻上人旧房》诗:“寂寞空门 支道林 ,满堂诗板旧知音。”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章八元》:“初 长安 慈恩寺 浮图,前后名流诗版甚多, 八元 亦题,有云:‘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 清 马曰璐 《哭洴江太史》诗:“忍看閒房诗板在,暮帆驰影落平田。” 辉光(1) 辉光放电管中,由于电极间产生稀薄气体放电现象而在阴极附近产生的光 (2) 光辉华采 斲轮亦作“斵轮”。1.斫木制造车轮。《庄子·天道》:“ 轮扁 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斵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应於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於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斵轮。’” 宋 黄庭坚 《次韵吉老十小诗》:“学似斵轮 扁 ,诗如 饭颗山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降及 春秋 ,植杖之叟,耦耕之夫,贩牛之商,斲轮之工,散见於传记诸书,犹往往不絶。” (2).借指经验丰富、水平高超。 宋 范成大 《寄题王仲显读书楼》诗:“人云太痴絶,我自斲轮妙。” 清 顾绍敏 《秋日感怀》诗之三:“ 中郎 应自怜焦尾,巧匠何堪笑斵轮。” (3).指经验丰富、水平高超的人。 明 徐渭 《注<参同契>序》:“援笔於既悟之后则可,牵文於未悟之前则不可。不然,搏控糟粕,希不见誚斵轮矣。”参见“ 斲轮手 ”。 可作再生;复生。《国语·晋语八》:“ 赵文子 与 叔向 游於 九原 ,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 韦昭 注:“作,起也。” 南朝 宋 谢瞻 《张子房诗》:“逝者如可作,揆子慕周行。”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噫! 元 人可作,当必貰予。” 一平谓一归平定。《文选·王粲<登楼赋>》:“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李善 注:“《尚书》曰:王道正直。 孔安国 曰:王道平直也。”按,王道一平,指王朝的统治恢复正常状态。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