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陈宰生日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王炎 |
释义 | 陈宰生日原文花枝点缀深浅红,溪山二月春融融。琴堂清晓气葱郁,蹑凫此日来仙翁。 姓名已久书绛阙,骨相元自居纱笼。 君王厚下为保障,郎宿垂光临一同。 两行吏立薄冰上,四境人行明镜中。 三年妙手巧制锦,藉甚治声闻九重。 桃李阴边共歌舞,劝君饮尽玻璃钟。 着鞭由此登要路,推毂岂必由诸公。 未教曳履侍文石,亦合峨豸乘花驄。 中堂朱绂映采服,瑶池无日无春风。 摩挲铜狄阅人世,何止他年方两瞳。 诗词问答问:陈宰生日的作者是谁?答:王炎 参考注释花枝(1).开有花的枝条。 唐 王维 《晚春归思》诗:“春虫飞网户,暮雀隐花枝。” 明 谢谠 《四喜记·花亭佳偶》:“浅印花鞋小,斜插花枝鬢欲烧。” 萧红 《夏夜》:“她过来似用手打我,嘴里似乎咒我,她依过的那花枝,立刻摇闪不定了。” (2).比喻美女。 前蜀 韦庄 《菩萨蛮》词:“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宋 张景修 《虞美人》词:“旁人应笑髯公老,独爱花枝好。” 清 唐孙华 《五舫诗为同年狄向涛太史赋》:“花枝斜倚镜臺前,晚妆人倦娇相向。” 点缀(1) 衬托;装饰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2) 应景儿;凑数儿 (3) 指衬托、装饰的东西 深浅(1) 指水的深度 水很浑浊,无法看清这条河的深浅 (2) 比喻言语、行为的分寸 说话不知深浅 (3) 浓或淡 颜色深浅各异的布料摆在柜台上 二月中篇小说。柔石作。1929年发表。青年知识分子萧涧秋来到芙蓉镇小学任教,与校长之妹陶岚相爱。萧因同情、资助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老同学的寡妻文嫂,而招致非议和诬蔑。为了彻底帮助文嫂,他决定牺牲与陶岚的爱情,娶文嫂为妻,不料招致更大的攻击。文嫂终于不堪舆论压力上吊自尽。萧涧秋受此打击,毅然离开芙蓉镇,陶岚决意随他而去。 春融春气融和。亦指春暖解冻。 唐 罗隐 《春日湘中题岳麓寺僧院》诗:“春融只待乾坤醉,水阔深知世界浮。” 宋 苏轼 《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诗之三:“ 浮玉山 头日日风, 涌金门 外已春融。” 元 赵麟 《玉山草堂赋》:“ 蓝田 日暖, 玄圃 春融。”《清会典事例·漕运》:“沿河水次,截卸漕粮……暂行收储,统俟明岁春融,雇觅小船,剥运赴 通 。” 晓气清晨的雾气。 唐 李百药 《渡汉江》诗:“溜阔霞光近,川长晓气高。” 唐 宋之问 《早秋上阳宫侍宴序》:“沧洲晓气,化为宫闕之形;閶闔秋风,乱起金银之树。” 宋 苏辙 《和孔教授武仲济南四咏·槛泉亭》:“汹汹秋声明月夜,蓬蓬晓气欲晴天。” 葱郁葱茏 蹑凫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叶令祠》:“俗説 孝明帝 时,尚书郎 河东 王乔 ,迁为 叶 令, 乔 有神术,每月朔常诣臺朝,帝怪其来数而无车骑,密令太史候望,言其临至时,常有双鳧从东南飞来;因伏伺,见鳧举罗,但得一双舄耳。使尚方识视,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因用以指足踏双凫飞行的神术。 唐 韩愈 《同窦牟韦执中寻刘尊师不遇》诗:“还随躡鳧骑,来访驭风襟。” 日来(1).天天来到。《汉书·董仲舒传》:“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有多少豪门富室,日来求亲的。” (2).近来。 宋 朱熹 《答吕子约书》之二:“喻及日来进学之功,尤慰孤陋,且深有助於警省。” 元 陈镒 《和程渠翁见惠诗韵》:“若问日来新况味,饭牛聊復卧南山。”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日来耳目纷扰,无所可述。” 仙翁(1).称男性神仙,仙人。 唐 崔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诗:“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郑魁铭研诗》:“仙翁种玉芝,耕得紫玻璃。”《西湖佳话·葛岭仙迹》:“神异如此,人人皆道他是仙翁再世。” (2).对道官的敬称。 明 屠隆 《綵毫记·仙翁指教》:“仙翁拜揖,念小生与仙翁素乏平生,何以见顾?” 姓名人的姓氏和名字 绛阙宫殿寺观前的朱色门阙。亦借指朝廷、寺庙、仙宫等。 晋 陆机 《五等论》:“鉦鼙震於閫宇,锋鏑流乎絳闕。” 唐 独孤及 《送陈兼应辟》诗:“相逢絳闕下,应道轩车迟。” 宋 苏轼 《水龙吟》词:“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絳闕知何处。” 清 钮琇 《觚賸·蛟桥幻遇》:“﹝女﹞迎谓 许 曰:‘来从絳闕,暂寄红尘,三生夙契,今当与君偿之。’” 骨相(1).指人或动物的骨骼、形体、相貌。 唐 韩愈 《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诗:“久钦 江总 文才妙,自叹 虞翻 骨相屯。” 清 黄遵宪 《度辽将军歌》:“人言骨相应封侯,恨不遇时逢一战。” (2).指花木枝干的姿态。 宋 杨万里 《芭蕉》诗:“骨相玲瓏透入窗,花头倒挂紫荷香。” 茅盾 《樱花》:“它没有梧桐那样的癞皮,也不是桃树的骨相,自然不是枫--因为枫叶照眼红的时候,它已经零落了。” (3).内里;实质。《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常言道:佛是金装,人是衣装。世人眼孔浅的多,只有皮相,没有骨相。” 自居自以为了不起,过分倚仗居傲 以先进自居 纱笼(1).纱制灯笼。 唐 白居易 《宿东亭晓兴》诗:“温温土炉火,耿耿纱笼烛。” 宋 高观国 《御街行·赋轿》词:“归来时晚,纱笼引道,扶下人微醉。” 元 张子坚 《得胜令》曲:“锦衣搭白马,纱笼照道行。” 清 纳兰性德 《生查子》词:“独夜背纱笼,影著纤腰画。” (2).谓以纱蒙覆贵人、名士壁上题咏的手迹,表示崇敬。典出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起自寒苦》:“ 王播 少孤贫,尝客 扬州 惠昭寺 木兰院 ,随僧斋飡。诸僧厌怠, 播 至,已饭矣。后二纪, 播 自重位出镇是邦,向之题已碧纱幕其上。 播 继以二絶句曰:‘……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后用作诗文出众的赞词。 宋 刘过 《沁园春·题黄尚书夫人书壁后》词:“记 东坡 赋就,纱笼素壁, 西山 句好,帘捲晴珠。” 清 李渔 《怜香伴·议迁》:“他日重来,駟马难容。四壁佳篇,早着纱笼。” 宁调元 《柬蜕庵三什》诗之三:“偶栽红豆便盈枝,仗汝纱笼壁上词。” (3).犹纱罩。旧时婚礼中新娘罩面的纱巾。 清 李渔 《风筝误·婚闹》:“你们都迴避,好待我揭去纱笼看阿娇。”《天雨花》第三六回:“弟们虽在来观看,纱笼罩面怎分明?” (4).马来语saron的音译。 东南亚 一带用以围裹身体的长布,为服饰之一。 许杰 《两个青年》:“那 马来 人是披着纯白的纱笼,纱笼的一端,从左边的背部围过右边的颈际,再披了下来。” (5).法语salon的音译。客厅。今多译作“沙龙”。十七世纪末叶和十八世纪 巴黎 文人常接受贵族妇女的招待,在客厅集会。因指文人雅士的清谈场所。 鲁迅 《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附J·K来信:“这种人物如果不彻底的脱胎换骨,始终只是‘纱笼’(salon)里的哈吧狗。” 瞿秋白 《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她想一脚跨进摩登化的贵族厅堂--在所谓‘纱笼’里去和当代名流‘较一日之短长’。” 君王古称天子或诸侯 君王为人不忍。——《史记·项羽本纪》 君王与沛公饭。 厚下使下面丰厚强大。《易·剥》:“《象》曰:山附於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孔颖达 疏:“故在上之人当须丰厚於下。”后多指分封过广,诸侯强盛,过于王室。《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传论》:“疎禁厚下,以尾大陵弱。” 李贤 注:“疎禁谓防制太宽,厚下谓封建太广。言 周室 微弱而诸侯强盛,如尾大然。”《文选·陆机<五等诸侯论>》:“故世及之制,弊於彊御,厚下之典,漏於末折。” 李善 注:“言封建踰礼而为害,其漏在於末大而本折也。” 保障(1) 保护(权利、生命、财产等),使不受侵害 保障国家安全 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确保;保证做到 保障供给 保障人民 * (3) 起保障作用的事物 垂光(1).谓光芒俯射。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冬夜肃清,朗月垂光。” (2).指俯射的光芒。 明 刘基 《春日行》:“白日出东陆,垂光曜中天。” (3).比喻普施恩泽。《尉缭子·治本》:“所谓天子者四焉:一曰神明,二曰垂光,三曰洪敍,四曰无敌,此天子之事也。” 一同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同时同地发出的 两行(1). 庄子 谓不执着于是非的争论而保持事理的自然均衡为“两行”。《庄子·齐物论》:“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郭象 注:“任天下之是非。” (2).两者一起通行、流行。《毛诗·周南关雎诂训传》 唐 陆德明 题注:“故训旧本多作故,今或作詁……案:詁、故皆是古义,所以两行。” (3).两者一起施行、实行。《新唐书·吕諲传》:“始在 河西 ,悉知诸将能否,及为尹,奏取材者数十人总牙兵,故威惠两行。” 四境四周的边境;国境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宋· 苏洵《六国论》 明镜(1) 明亮的镜子,比喻完美的典范 谦恭礼节的明镜 (2) 明察;明鉴 今提五个首级首告,望相公老爷明镜。——《古今小说》 妙手技能高超的人 制锦《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子皮 欲使 尹向 为邑。 子产 曰:‘少,未知可否。’ 子皮 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子产 曰:‘不可……子有美锦,不使人学製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製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后因以“製锦”为贤者出任县令之典。《金石萃编》卷四九引 隋 无名氏《洺州南和县澧水石桥碑》:“又有宣威将军县令 马君 ,以美誉清风,製锦斯邑。” 宋 卢炳 《满江红·送赵季行赴金坛》词:“製锦才高书善最,鸣琴化洽人欢懌。” 明 叶宪祖 《鸾鎞记·摧落》:“从教曳白自登科,饶咱製锦空延佇。” 藉甚盛大;卓著。《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陆生 以此游 汉 廷公卿间,名声藉甚。”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升其堂者,若登 孔氏 之门;沾其赏者,犹得东 吴 之句,藉甚当时,声驰遐邇。” 宋 范成大 《次韵同年杨廷秀使君题石湖》:“公退萧然真吏隐,文名藉甚更诗声。” 清 李渔 《凰求凤·避色》:“止因小生的相貌,生得过於丰美,又有藉甚之才名,引得人家女子,个个倾心,人人注念。” 声闻(1).亦作“ 声问 ”。音信。《国语·越语上》:“寡君 句践 乏无所使,使其下臣 种 ,不敢彻声闻於天王。”《吕氏春秋·赞能》:“ 孙叔敖 、 沉尹茎 相与友, 叔敖 游於 郢 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汉书·苏武传》:“前发 匈奴 时, 胡 妇适产一子 通国 ,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北史·儒林传下·刘炫》:“ 炫 与妻子,相去百里,声闻断絶。”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谬误》:“ 丁晋公 之逐,士大夫远嫌,莫敢与之通声问。”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 唐 北庭 节度使 李元忠 、 安西 四镇留后 郭昕 率将士守境,与朝廷声问中断。” (2).亦作“ 声问 ”。名声。《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韩非子·内储说上》:“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南阳 宋仲子 於 荆州 与 蜀郡 太守 王商 书” 裴松之 注引 晋 陈寿 《益州耆旧传》:“ 商 字 文表 , 广汉 人,以才学称,声问著於州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论师﹞少好学,有才辩,声闻遐被,法俗归心。” 宋 沉辽 《真觉开堂》:“自诸祖述作已达者,皆著声问。” 清 曹寅 《题云辨上人小照》诗:“行识自来矜色相,声闻何惜证飞仙。”参见“ 声闻过情 ”。 梵文意译。佛家称闻佛之言教,证四谛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罗汉。《大乘义章》卷十七:“观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声闻。”《大乘义章》卷十七:“从佛声闻而得道者,悉名声闻。”《敦煌变文集·维摩经押座文》:“五百声闻皆被訶,住相法空分取证。” 九重(1).九层;九道。《楚辞·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韩诗外传》卷八:“ 齐景公 使人於 楚 , 楚王 与之上九重之臺。” 三国 魏 曹植 《当墙欲高行》:“愿欲披心自説陈,君门以九重,道远 河 无津。” (2).泛指多层。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四折:“九重围里往来,直似攛梭;万队营中上下,浑如走马。” (3).指天门;天。《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一·汉郊祀歌一》:“九重开,灵之斿,垂惠恩,鸿祜休。” 唐 李白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我皇手把天地户, 丹丘 谈天与天语。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 蓬莱 復西归。”京剧《贵妃醉酒》:“好一似 嫦娥 下九重,清清冷落在 广寒宫 。” (4).指宫门。 汉 赵壹 《刺世疾邪赋》:“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絶险而靡缘。九重既不可啟,又羣吠之狺狺。” (5).指宫禁,朝廷。 唐 卢纶 《秋夜即事》诗:“九重深锁禁城秋,月过南宫渐映楼。” (6).指帝王。 唐 李邕 《贺章仇兼琼克捷表》:“遵奉九重,决胜千里。” 明 无名氏 《金雀记·作赋》:“明朝入禁中,奏闻九重。” 清 钮琇 《觚賸续编·人觚》:“先是, 宝 ( 法宝 )出奔时,九重大怒,命大索天下。” (7).指皇位。《敦煌曲子词·酒泉子》:“队队雄军惊御輦,驀街穿巷犯皇宫,祇拟夺九重。” 桃李桃花和李花;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喻人的青春年少;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歌舞合称歌唱与舞蹈 歌舞晚会 玻璃指天然水晶石之类,有各种颜色。现在指一种人工制造的质地硬而脆的透明物体 着鞭(1).鞭打;用鞭子赶。《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权 乘骏马越 津桥 得去”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权 乘骏马上 津桥 …… 谷利 在马后,使 权 持鞍缓控, 利 於后著鞭,以助马势,遂得超度。” 清 曹寅 《九月七日蒙阴晓发》诗:“天色微沾雨,林香缓著鞭。” (2).《晋书·刘琨传》:“与 范阳 祖逖 为友,闻 逖 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虏,常恐 祖生 先吾著鞭。’”犹言着手进行,开始做。后常用以勉人努力进取。 唐 韩翃 《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时辈已争先,吾兄未著鞭。” 宋 陆游 《书事》诗之三:“功名在子何殊我,惟恨无人快著鞭。” (1).鞭打;用鞭子赶。 金 元好问 《榆社硖口村早发》诗:“瘦马长途懒着鞭,客怀牢落五更天。” (2).犹言着手进行,开始做。 元 耶律楚材 《屏山居士<鸣道集说>序》:“昔予尝见《鸣道集》,甚不平之,欲为书纠其芜谬而未暇,岂意 屏山 先我着鞭,遂为序。” (3).常用以勉人努力进取。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这是条 * ,早着鞭,不似那纳粟求官的资格浅。” 由此由于如此;因而;从这里;从此。 例句: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要路(1) 重要的道路,主要的通道 (2) 比喻显要的地位 推毂(1).推车前进。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轂,曰閫以内者,寡人制之;閫以外者,将军制之。”后因以称任命将帅之礼。 唐 崔日用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去当推轂送,来佇出郊迎。”《花月痕》第五一回:“正看着皇上亲行拜将推轂之礼,何等热閙!” (2).推动;协助。《史记·荆燕世家》:“今 吕氏 雅故本推轂 高帝 就天下,功至大。” 司马贞 索隐:“谓 吕氏 素心奉推 高祖 取天下,若人推轂欲前进涂然也。”《新唐书·裴寂传》:“朕有天下,公推轂成之也。” (3).荐举;援引。《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魏其 、 武安 俱好儒术,推轂 赵綰 为御史大夫。”《南齐书·陆厥传》:“ 永明 末,盛为文章, 吴兴 沉约 、 陈郡 谢朓 、 琅邪 王融 以气类相推轂。” 宋 司马光 《送祖择之守陕》诗:“俊德争推轂,荣涂易建瓴。” 明 归有光 《与徐子与书》:“实赖吾丈雅故推轂之。” 清 方文 《送姜如农明府擢仪郎》诗:“羣公极推轂,玄币争相持。” 岂必犹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清 顾樵 《秋夜柬顾茂伦》诗:“哀乐境所遇,岂必 雍门 琴!” 清 魏源 《游山吟》之六:“倚天拔地自雄放,岂必面目同员方!” 诸公(1).众公卿。《公羊传·隐公五年》:“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诸公者何?诸侯者何?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餘大国称侯。” 汉 班固 《 * 通·礼乐》:“诸公六六为行,诸侯四四为行。” (2).诸多年老长者。《史记·田叔列传》:“ 叔 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张守节 正义:“诸公谓丈人行也。” (3).泛称各位人士。 唐 杜甫 《醉时歌》:“诸公衮衮登臺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元 贡师泰 《送江西傅与砺赴广州教授》诗:“买得 吴 船便欲东,更骑羸马别诸公。”《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 曳履拖着鞋子。形容闲暇、从容。 唐 刘禹锡 《和令狐相公初归京国赋诗言怀》:“殿庭捧日飘缨入,阁道看山曳履迴。” 元 白朴 《梧桐雨》楔子:“四海承平无一事,朝朝曳履侍君王。” 刘师培 《文说》:“推之曳履歌商,声若出于金石。” 文石(1).有纹理的石头。《山海经·北山经》:“又东北二百里,曰 马成之山 ,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后汉书·宦者传·张让》:“ 让 忠 等説帝令敛天下田亩税十钱,以修宫室。发 太原 、 河东 、 狄道 诸郡材木及文石,每州郡部送至京师。”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宫阙制度》:“正殿四面,朱悬琐窗,文石甃地。” 郭沫若 《南京印象》四:“正中一个小圆桌,陈着一盆 雨花台 的文石。” (2).文石陛的省称。 唐 权德舆 《奉和李给事省中书因呈许陈二阁老》:“分曹列侍登文石,促膝闲謡接羽觴。” 宋 范成大 《送汪圣锡侍郎帅福唐》诗:“如公未可违文石,稽古何妨欠碧油。”参见“ 文石陛 ”。 (3).宫室名。《文选·左思<魏都赋>》:“於后则椒 鹤 文石 ,永巷壶术, 楸梓 木兰 。” 张载 注:“ 听政殿 后有 鸣鹤堂 、 楸梓坊 、 木兰坊 、 文石室 ,后宫所止也。” (4).玛瑙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二·马脑》。 (5).一种香料。 宋 曾慥 《类说》引《香谱·文石》:“ 卞山 在 湖州 ,山下有无价香,有老母拾得一文石,光彩可玩,偶坠火中,异香闻於远近,收而寳之,每投火中,异香如初。” 中堂(1).正中的厅堂。《仪礼·聘礼》:“公侧袭受玉于中堂与东楹之间。” 郑玄 注:“中堂,南北之中也。”《古今小说·张舜美中宵得丽女》:“庵主出迎,拉至中堂供茶。” 冰心 《往事》二:“今夜没有电光,中堂燃着两支蜡烛。” (2).指厅堂之中。《文选·张衡<西京赋>》:“促中堂之陿坐,羽觴行而无筭。” 薛综 注:“中堂,中央也。” (3).正室。《旧唐书·马璘传》:“ 璘 之第,经始中堂,费钱二十万贯,他室降等无几。” (4).庭院。 三国 魏 曹丕 《感物赋》:“掘中堂而为圃,植诸蔗于前庭。” 明 何景明 《寄孙世其》诗:“繫马中堂树,听鶯上苑花。” (5).犹明堂。《晋书·礼志上》:“ 穆帝 、 孝武 并权以 中堂 为太学。”《宋书·文帝纪》:“丁酉,謁 初寧陵 还於 中堂 即皇帝位。” (6).指母亲。 唐 李贺 《题归梦》诗:“怡怡中堂笑,小弟裁涧菉。” 叶葱奇 注:“‘中堂笑’指在母前欢笑。” (7). 唐 于中书省设政事堂,以宰相领其事,后因称宰相为中堂。 明 、 清 大学士亦沿用此称。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中堂》:“ 明 洪武 十五年设内阁大学士,上命皆於翰林院上任。十八年,又命殿阁大学士,左右春坊大学士俱为翰林院官,故院中设阁老座於上,而掌院学士反居其旁。诸学士称阁老曰中堂,以此。”《儒林外史》第八回:“中堂在朝二十餘年,薨逝之后,赐了祭葬,諡为 文恪 。”《官场现形记》第三七回:“不过看 徐中堂 面上,所以才委他这个差使。” (8).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幅字画。《老残游记》第三回:“只有中间挂着一幅中堂,只画了一个人。” 张天翼 《清明时节》:“ 易良发 忍不住要笑,就假装着咳嗽,转过面去看挂在上面的中堂--三星图。” 朱绂(1).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易·困》:“困于酒食,朱紱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程颐 传:“朱紱,王者之服,蔽膝也。”《汉书·韦贤传》:“黼衣朱紱,四牡龙旂。”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黑貂朱紱,王侯满筵。” 唐 杜牧 《书怀寄中朝往还》诗:“朱紱久惭官借与,白头还嘆老将来。” 宋 王安石 《致仕虞部曲江谭君挽辞》:“它日白衣霄汉志,暮年朱紱水云身。” (2).指做官。 唐 陈子昂 《晖上人房饯齐少府使入京府序》:“青霞路絶,朱紱途遥。”《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臣今幸沾朱紱,而 保安 子 天祐 ,食藿悬鶉,臣窃愧之。” (3).古代系佩玉或印章的红色丝带。《文选·曹植<责躬>诗》:“冠我玄冕,要我朱紱。” 李善 注:“《礼记》曰:‘诸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綬。’《苍頡篇》曰:‘紱,綬也。’” 唐 康骈 《剧谈录·狄惟谦请雨》:“特颁朱紱,俾耀铜章。” 采服(1).古代按等级区分的有彩色纹饰的衣服。《国语·楚语下》:“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 (2).泛指色彩华美的衣服。 唐 权德舆 《送崔端公入京觐省》诗:“带月轻帆疾,迎霜采服新。” 古代“九服”之一。《周礼·夏官·职方氏》:“其(男服)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参见“ 九服 ”。 瑶池神话中昆仑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住的地方;美池,多指宫苑中的池 无日(1) 没有一天;表示时间不间断 无日不思念故土和亲人 (2) 不日;不久 亡无日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祸至无日矣。——《资治通鉴》 无日而非可死。——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吾村亡无日矣。——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祸至无日 春风(1) 春天的风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2) 比喻和悦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长环境 摩挲用手抚摩 与一老公共摩挲铜人。——《后汉书·蓟子训传》 铜狄《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史记 秦始皇 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五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 临洮 ……是岁 始皇 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后因称“铜人”为“铜狄”。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铜狄分形,肃严扃於左序。” 金 刘迎 《赠人》诗:“ 蓬莱 咫尺三万里,铜狄因循五百年。” 郁达夫 《代洪开榜先生祝梁母邓太夫人八秩大庆》诗:“好待期颐觴咏日,重摩铜狄话沧桑。” 阅人(1).观看人;观察人。 宋 陆游 《醉中浩歌罢戏书》诗:“老眼閲人真烂熟,壮心得酒旋消磨。” (2).引申指检查;审察。《红楼梦》第七七回:“遂带领众人,又往别处去閲人。” (3).指给人看相。语本《汉书·王吉贡禹等传序》:“ 君平 ( 严君平 )卜筮於 成都 市……裁日閲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二刻拍案惊奇》卷八:“相士看见大惊道:‘先辈气色极高。吾在此閲人多矣,无出君右者。’” 清 侯方域 《蹇千里传》:“会有善相人者,过之曰:‘吾閲人多矣,公耳累累然,面狭而长,类 诸葛瑾 ,后当极人臣,必富贵,无相忘也。’” (4).与人交往,结识。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二:“ 执中 好閲人,而 解宾王 最受知。” 明 吴宽 《汤媪传》:“媪自 周 歷 汉 唐 至 宋 ,已二千餘岁,人谓其犹处子也,閲人虽多,无可以当意者。”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人才易得》:“美人儿而说‘多年’,自然是阅人多矣的徐娘了。” 何止不止;岂止 中华大地,英才何止万千 他年(1).犹言将来,以后。《左传·成公十三年》:“ 曹 人使公子 负芻 守…… 负芻 杀其大子而自立也,诸侯乃请讨之。 晋 人以其役之劳,请俟他年。” 唐 杜牧 《寄题甘露寺北轩》诗:“他年会著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 清 龚自珍 《乙酉十二月十九日得汉凤纽白玉印一枚喜极赋诗》:“引我飘摇思,他年能不能?” (2).往年;以前。 唐 杜甫 《千秋节有感》诗之二:“圣主他年贵,边心此日劳。” 唐 韩愈 《祭虞部张员外文》:“他年诸人,莫有能比。” 唐 薛能 《雕堂》诗:“他年谁识我,心跡在 徐州 。”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