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闻崇安县学立碑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熊禾 |
释义 | 闻崇安县学立碑原文出山未逾月,辄复入山去。平生武夷志,兹游适真遇。 诛茅倘可遂,岂但山水趣。 扶摇欣夙心,踌躇动长虑。 恭惟文公学,倡道匪虚语。 向微剖析功,斯人遂聋瞽。 斋居一原叹,此叹无人悟。 晚年制作心,门人未轻许。 真实浸泬寥,枝叶谩夸诩。 漂沦未百年,剽窃立门户。 吾党固有愆,斯道自今古。 扶偏须忠臣,邪说可无距。 同志此来游,兴言激余素。 礼乐愧河汾,兴唐竟谁予。 大隐堂前水,滔滔自东注,回薄万古心,无言对天柱。 诗词问答问:闻崇安县学立碑的作者是谁?答:熊禾 参考注释出山(1) 到山外去 (2) 旧指隐士出任官职。借指出来主持某种事务或担任某种职务 逾月亦作“踰月”。1.古代礼制,士死后要满一个月,到第二个月才下葬,称为“逾月”之制。《左传·隐公元年》:“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踰月,外姻至。” 杨伯峻 注:“踰月者,歷二月也。” 宋 穆修 《徐文质墓志铭》:“生能葬以其道,正合士礼踰月之制。” (2).谓时间超过一个月。 汉 蔡邕 《述行赋》:“ 延熹 二年秋,霖雨逾月。” 南唐 李建勋 《送人诗》:“相见未逾月,堪悲远别离。”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二:“乐饮逾月,忽飘然浮海去,逾岁而归。” (3).犹言一个月后。 宋 秦观 《录宝林事实》:“逾月,赐号 宝林禪院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谢》:“逾月, 小谢 书居然端好,生偶赞之。” 入山(1).进入山里。《史记·外戚世家》:“ 少君 年四五岁时,家贫……为其主人入山作炭。” 宋 苏轼 《与林天和长官》之二十:“知入山未还,即日想已还治。起居佳否?往来衝冒,然胜游计不为劳也。”《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又大兴土木,作 昭明宫 ,令文武各官入山采木。” (2).指隐居。《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迁 观 为别驾从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袁暐 《献帝春秋》:“汝欲取 蜀 ,吾当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 唐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之十四:“入山烧黄白,一旦化为灰。” 许杰 《<文艺批评与人生>自序》:“我既然还生活在人类社会里,也并不想出世,也不想入山。” 平生(1) 终身;一生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婚姻是一个人的平生大事 (2) 向来;素来 他平生是很勤俭的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清· 林觉民《与妻书》 游适犹游乐。《宋书·王敬弘传》:“山郡无事,恣其游适,累日不回,意甚好之。”《魏书·夏侯道迁传》:“於京城之西,水次之地,大起园池,殖列蔬果,延致秀彦,时往游适。” 宋 沉辽 《杂诗》之四:“ 御寇 好游适,初闻内观赏。” 诛茅亦作“ 诛茆 ”。1.芟除茅草。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或诛茅而剪棘,或既西而復东。” 闽 徐夤 《新葺茆堂》诗:“翦竹诛茆就水滨,静中还得保天真。” 明 汪廷讷 《狮吼记·谈禅》:“他风流慷慨世间稀,选胜诛茅堂搆美。” (2).引申为结庐安居。 庞树松 《檗子书来约游》诗:“到此倘嫌山水浅,人间何地可诛茅。” 岂但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仅” 岂但喜爱足球,他样样都喜爱 山水(1) 山上流下来的水 (2) 山和水,指山明水秀的自然风景 山水相连 (3) 指山水画 泼墨山水 吴道玄…因写 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 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扶摇暴风由下向上升腾;喻仕途得志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玄英疏:“扶摇,旋风也。” 夙心平素的心愿。《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惟君明叡,平其夙心。”《周书·齐炀王宪传》:“吾之夙心,公寧不悉,但当尽忠竭节耳,知復何言。”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王知古》:“惟以稚女是怀,思配君子,既辱高义,乃叶夙心。” 明 高启 《过戴居士宅》诗:“不负沧洲约,重来论夙心。”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无怨於生,亦无怖於死,即将投我琼瑶,依然弄此笔墨,夙心旧习,不能改也。” 踌躇(1) 犹豫不决 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 。——《三国演义》 (2) 思量,考虑 他两个眉来眼去,不由我暗暗踌躇,似这般哑谜儿怎猜做?——元· 关汉卿《鲁斋郎》 (3) 停留;徘徊不前 蹇淹留而踌躇。——宋玉《九辩》 (4) 得意的样子 踌躇满志 (5) 痛心;心情不愉快 望西都,意踌躇。——张养浩《山坡羊》 长虑从长远考虑。《管子·大匡》:“智者究理而长虑,身得免焉。” 宋 岳飞 《谢讲和赦表》:“图暂安而解倒垂,犹之可也;顾长虑而尊中国,岂其然乎!” 恭惟见“ 恭维 ”。 公学原指 英国 为贵族子女开设的一种私立寄宿中学。著名的有伊顿公学、哈罗公学等。鸦片战争后我国一些由教会或公私团体办的学校亦称公学,如创设于 上海 的徐汇公学、南洋公学等。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亦有公学,则是培养干部的一种学校,如1937年成立于 延安 的陕北公学。 倡道(1).在前面导引。《礼记·郊特牲》“男子亲迎,男先於女,刚柔之义也” 汉 郑玄 注:“先,谓倡道也。” (2).见“ 倡导 ”。 虚语(1).假话;空话。《列子·周穆王》:“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几虚语哉。” 汉 邹阳 《狱中上梁王书》:“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下官闻‘仁不可恃,善不可依’,谓徒虚语,乃今知之。” 明 刘基 《发普济过明觉寺至深居记》:“人言天下名山水,多为浮屠所占,岂虚语哉?” (2).不用典故的语句。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近 任昉 、 王元长 等,辞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寖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 剖析(1) 辨析,分析 细细剖析 难道强迫我去剖析我那可敬的朋友的动机吗? (2) 辩解 力为剖析 斯人(1).此人。《论语·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唐 杜甫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 明 刘基 《郁离子·虞孚》:“饮食之人,则人贱之。斯人之谓也。”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说来说去,大有斯人不出如苍生何之概。” (2).犹斯民。指人民,百姓。 唐 元结 《与瀼溪邻里》诗:“斯人转贫弱,力役非无怨。” 太平天囯 汪吉人 等《<军次实录>序》:“小官等佩读之餘,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启斯人之聋瞶。” 聋瞽(1).犹聋盲。《墨子·耕柱》:“鬼神之明智於圣人,犹聪耳明目之与聋瞽也。”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上》:“下至聋瞽瘖哑残疾之人,亦莫不有学,使习一艺以自养其天刑之躯。”参见“ 聋盲 ”。 (2).比喻欺骗,蒙蔽。 元 耶律楚材 《屏山居士<鸣道集说>序》:“食我园椹,不见好音,诬谤圣人,聋瞽学者。”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十二:“ 似道 自知倖致高位,恐人议己,故作为此説,以聋瞽愚俗耳。”《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前代所行《通制条格》之书,非不繁密,但资官吏弄法,民间知者絶少,是聋瞽天下之人,使之犯法也。” 斋居(1).斋戒别居。《明史·左懋第传》:“三月,大风霾。帝布袍斋居,祷之不止。” 清 钮琇 《觚賸续编·芙蓉阁》:“时 世宗 斋居西宫,建设醮坛,勅大臣製青词一联,悬于坛门。” (2).家居;闲居。 宋 王安石 《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坐镇均劳逸,斋居养智恬。” 清 黄景仁 《荻港舟次》诗:“纷纷宾从厌粱肉,公也斋居饱饘粥。” (3).家居的房舍;书房。 清 吴嘉宾 《得一斋记》:“吾宗继之,以 颜氏 子得一之义,名其斋居。” 一原一个本原。《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身处江海之上,而神游魏闕之下,非得一原,孰能至於此哉!” 高诱 注:“一原,道之原也。”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神则合物我於一原,达死生於一致,絪緼合德,死而不亡。” 无人(1).没有人才。《左传·文公十三年》:“﹝ 士会 ﹞乃行。 绕朝 赠之以策,曰:‘子无谓 秦 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八:“吾谋未及用,勿谓 秦 无人。” (2).没有人;没人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王 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良思书》:“足下去后,甚相思想。《叔田》有无人之歌,闉闍有匪存之思,风人之作,岂虚也哉!” 宋 柳永 《斗百花》词:“深院无人,黄昏乍拆鞦韆,空锁满庭花雨。”参阅《诗·郑风·叔于田》。 晚年老年人一生中最后阶段 制作(1) 制造 制作玩具 (2) 指写作 (3) 制度 定制作 门人(1) 门生 门人弟子。——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门客 真实与事实相符 真实的故事比虚假的小说还要奇妙 泬寥亦作“ 泬漻 ”。1.清朗空旷貌。《楚辞·九辩》:“泬寥兮天高而气清。” 王逸 注:“泬寥,旷荡空虚也。或曰,泬寥犹萧条。萧条,无云貌。” 明 刘基 《独冷先生传》:“风萧萧兮吹我衣,高寥泬漻兮逝将安归。”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五》:“圣人之瞰天下,犹空谷之於万物也,泬寥之气满乎中而鞺鞳之声应乎外。” (2).指晴朗的天空。 南朝 梁 江淹 《学梁王兔园赋》:“仰望泬寥兮数千尺。” 清 钱谦益 《后观棋绝句》:“寂寞枯枰响泬漻, 秦淮 秋老咽寒潮。” (3).形容心情寂寞孤独。 唐 陆龟蒙 皮日休 《寒夜联句》:“我思方泬寥,君词復凄切。” 前蜀 韦庄 《抚盈歌》:“鑾舆去兮萧屑,七丝断兮泬寥。” 枝叶(1) 枝条和树叶 那棵大树枝叶茂盛 (2) 比喻琐碎的言辞或情节 (3) 子孙 (4) 喻同宗旁支 强本干,弱枝叶 谩夸(1).空自夸赞。谩,通“ 漫 ”。 唐 戴叔伦 《塞上曲》之一:“ 汉祖 谩夸 娄敬 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宋 杨万里 《上巳日周丞相少保来访敝庐留诗为赠》:“却慙下客非 摩詰 ,无画无诗只谩夸。” (2).虚夸。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况太守辟疆馆记伪刻辨正》:“﹝《行祠记》﹞及叙重兴后事,但云‘庭既閎豁,破完腐坚’,未闻有‘青葱蓊靄,竹木明瑟’之致。即使后越二载,可以增置房屋,然 况公 再视府事时,恐未必有此萧閒情致,此谩夸胜境之一证。” 漂沦漂泊沦落 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年(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百年大计 (2) 指人的一生;一辈子 百年之后,即死了以后 剽窃(1) 抄袭;采用 而不说出其来源 他的一本学术著作曾被厚颜无耻地剽窃,并以缩写形式发行 (2) 掠夺 门户(1) 房屋的出入口 门户开放 填塞门户。——《聊斋志异·促织》 门户千万。——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派别,宗派 门户之见 (3) 门第 门户相当 (4) 家;人家 兄弟分居,自立门户 吾党(1).我的同乡。《论语·子路》:“ 叶公 语 孔子 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邢昺 疏:“言吾乡党中有直身而行者。” (2).犹吾辈,吾俦。 唐 贾岛 《石门陂留辞从叔謩》诗:“何时临涧柳,吾党共来攀?” 严复 《论世变之亟》:“究吾党之所为,盖不至於灭四千年之文物。” (3).我们的政党。 孙中山 《在梧州对 * 员的演说》:“吾党之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种。” 固有从一开始就有的 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改造我们的学习》 今古(1).现时与往昔。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宋 苏轼 《夜直秘阁呈王敏甫》诗:“共谁交臂论今古,只有闲心对此君。” (2).谓古往今来,从古到今。 (3).过去、往昔。亦借指消逝的人事、时间。《北史·薛辩传》:“汝既未来,便成今古,缅然永别,为恨何言!” 唐 王昌龄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诗:“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元 赵孟頫 《闻捣衣》诗:“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待他时始惘然。”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忠臣忠于君主,为君主效忠的官吏 忠臣之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邪说不正当的议论、主张 辟邪说 同志(1) 志趣相同;志向相同 自有国同志者在。——清· 林觉民《与妻书》 和他同志的多得很 (2) 指志趣相同的人 乐得与二三同志,酒余饭饱,雨夕灯窗,同消寂寞。——《红楼梦》 四卿及同志。——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3) 为共同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特指同一个政党的成员 党员同志 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4) 某些国家人民彼此之间的通称 同志,你的帽子掉了 兴言(1).语助词。《诗·小雅·小明》:“念彼共人,兴言出宿。” 马瑞辰 通释:“兴言犹云薄言,皆语词也。”《隋书·高祖纪下》:“但四海百姓,衣食不丰,教化政刑,犹未尽善,兴言念此,唯以留恨。”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极谏》引 唐睿宗 诏:“ 苏安恒 文学立身,鯁直成操……奄从非命,兴言軫悼,用惻于怀,可赠諫议大夫。” 宋 王禹偁 《让西京留守表》之三:“且三千贯恩俸金,数百家之赋调,夺其膏血,奉此衰残。虽曰优臣以恩,乃是速臣之死,兴言及此,苟活何为。” 清 黄宗羲 《移史馆熊公雨殷行状》:“督师不能用将,何名督师。兴言及此,督将之肉其足食乎!” (2).指告谕。 晋 左思 《魏都赋》:“圣武兴言,将曜威灵。”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王于兴言,阐肄威稜。” 南朝 梁 沉约 《奏弹王源》:“陛下所以负扆兴言,思清敝俗者也。” (3).心有所感,而发之于言。 晋 陆云 《答兄机》诗:“衔思恋行迈,兴言在临觴。” 明 杨慎 《圣泉篇赠韩石溪》诗:“荒涂欣良会,兴言遂成篇。” 礼乐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礼记·乐记》:“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説,管乎人情矣。” 孔颖达 疏:“乐主和同,则远近皆合;礼主恭敬,则贵贱有序。”《吕氏春秋·孟夏》:“乃命乐师习合礼乐。” 高诱 注:“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利人民;乐所以移风易俗,荡人之邪,存人之正性。” 唐 杜甫 《秋野》诗之三:“礼乐攻吾短,山林引兴长。” 河汾(1). 黄河 与 汾水 的并称。亦指 山西省 西南部地区。《史记·晋世家》:“ 唐 在 河 汾 之东,方百里,故曰 唐 叔虞 。” 唐 苏颋 《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 河 汾 。” 元 周伯琦 《过太行山》诗:“ 战国 东西分 晋 赵 ,中原南北带 河 汾 。” 清 钱谦益 《山西布政司提学右参议兼按察司佥事文翔凤授朝议大夫》:“以尔有六经七制之学,故命尔以 河 汾 。” (2). 隋 代 王通 设教 河 汾 之间,受业者达千馀人。见《新唐书·隐逸传·王绩》。后以“河汾”指称 王通 及其学术流派。 明 高启 《追挽恭孝先生》诗之一:“ 关 洛 遗风在, 河 汾 旧业传。” 清 钱谦益 《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其名汰学者於 涑水 、 新安 ,奉为丹书,独反唇於 河 汾 之《元经》,则目睫之论也。” 大隐(1).指身居朝市而志在玄远的人。 晋 王康琚 《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藪,大隐隐朝市: 伯夷 窜 首阳 , 老聃 伏柱史。” 郁达夫 《舒姑屏题壁》诗:“不知池上 西王母 ,亦忆 东方 大隐无?” (2).指真正的隐士。 清 黄鷟来 《题毛闇斋采芝图》诗:“大隐不忘世,葆璞天地间。美哉 綺 与 甪 ,采芝於 商山 。” 堂前(1).正房前面。 汉 无名氏 《艳歌行》:“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晋 陶潜 《归园田居》诗之一:“榆柳荫后簷,桃李罗堂前。” 唐 杜甫 《又呈吴郎》诗:“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2).正厅。 唐 朱庆馀 《近试上张籍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 翠莲 ﹞泡了一盘茶,托至堂前,摆下椅子,走到公婆面前,道:‘请公公、婆婆堂前吃茶。’”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 羿 又在房里转了几个圈子,走到堂前,坐下,仰头看着对面壁上的彤弓、彤矢、卢弓、卢矢、弩机、长剑、短剑。” (3).代指母亲。《宋史·列女传·陈堂前》:“ 陈堂前 , 汉州 雒县 王氏 女,节操行义为乡人所敬,但呼曰堂前,犹私家尊其母也。” 滔滔(1) 形容大水奔流貌 白浪滔滔 (2) 比喻言行或其他事物连续不断 他滔滔地辩论着,脸上兴奋得通红。——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 这使他们骄傲了,一路滔滔开向平型关,…。—— 周立波《悼田守尧同志》 年滔滔而自远兮,寿冉冉而愈衰。——《楚辞·东方朔·七谏》 (3) 盛大;普遍 天下滔滔,知我者希。——《新唐书》 况且老荆那样的人,滔滔者皆是,换一个来,何尝会比他好?—— 茅盾《路》 (4) 和暖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楚辞·九章》 回薄(1).谓循环相迫变化无常。《鹖冠子·世兵》:“精神回薄,振荡相转。”《文选·贾谊<鵩鸟赋>》:“万物回薄,振荡相转,云蒸雨降,纠错相纷。” 李周翰 注:“回薄振盪,相转无常。” 唐 李白 《古风》之五二:“青春流惊湍,朱明骤回薄。不忍看秋蓬,飘扬竟何托。” 宋 王安石 《上李仲偃运使启》:“岁时回薄,气候沍寒。” 清 刘大櫆 《天道上》:“天地也,日星也,山川也,人物也,相与回薄於宇宙之间。” (2).盘旋回绕。《宋书·符瑞志下》:“紫气从 景阳楼 上层出,状如烟,回薄良久。” 宋 叶适 《石洞书院记》:“君又荫茂密以崇其幽,植芳妍以绚其阳,左右面势,彼此回薄。” (3).指迂回绕行。 明 方孝孺 《勉学诗》:“ 黄河 西北来,云自 崑崙 坵,经行非一山,回薄半九州。” (1).循环变化。《文选·贾谊<鵩鸟赋>》:“万物迴薄兮,振盪相转。” 李善 注:“斯则万物变化,乌有常则乎。《鶡冠子》曰:‘……精神迴薄,振荡相转。’” 唐 骆宾王 《畴昔篇》:“意气风云倏如昨,岁月春秋屡迴薄。上苑频经柳絮飞,中园几番梅花落。” 清 沉谦 《引声歌》:“大化迴薄,与仙者邻。” (2).萦绕。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忽有一洲自生,沙流迴薄。” 南朝 宋 鲍照 《岁暮悲》诗:“昼色苦沉阴,白雪夜迴薄。” 清 钮琇 《觚賸·石言》:“万里沧江,一峡束之,秀气迴薄,灵液潜滋,是生石宝。” 万古万世 万古长青 言对(1).晤面交谈;应对。 南朝 宋 谢灵运 《答纲琳二法师书》:“无由言对,执笔长怀。” 南朝 宋 何承天 《重答宗居士书》:“未缘言对,聊以代面。”《南史·蔡兴宗传》:“ 兴宗 奇其言对,命释缚。” (2).指不用典故的对偶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 长卿 《上林赋》云:‘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此言对之类也。” 王力 《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拿今天的话来说,言对就是不用典故,事对就是用典故。” 天柱(1).古代神话中的支天之柱。《淮南子·墬形训》:“昔者 共工 与 顓頊 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絶。”《神异经·中荒经》:“ 崑崙 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诗:“党徒们呀,快把你们的头颅借给我来!快把这北方的天柱碰坏!碰坏!” (2).比喻负重任者。 田汉 《关汉卿》第五场:“可是自从读了 文丞相 的《正气歌》,才知道现在也还有这样不愧前人的地维、天柱,这就大大增加了我的勇气了。” (3).耳的别名。《太平御览》卷三六六引《长沙耆旧传》:“太尉 刘寿 少遇相师,相师曰:‘耳为天柱,今君耳城郭,必典家邦。’” (4).山名。在 山东 平度县 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七·莱州府》:“ 天柱山 ,州( 平度州 )北五十里,絶顶巉巖,耸立如柱。” (5).山名。又名 霍山 。在今 安徽 。 西汉 元封 五年(公元前106年) 武帝 南巡,登其山,号为南岳,即此。《史记·孝武本纪》:“上巡 南郡 ,至 江陵 而东,登礼 潜 之 天柱山 。”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 潜县 属 庐江 , 南岳 霍山 也。” (6).山名。在 浙江省 余杭县 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二·杭州府》:“﹝ 大涤山 ﹞其右为 天柱山 ,高六百六十丈……为第五十七福地。” (7).山名。 陕西 岐山 的别名。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四·凤翔府》:“ 岐山 亦曰 天柱山 。” (8).星名。属于东方七宿中的角宿。《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经》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宫内,近东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气也。”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