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诗文:

 

古诗 澄观斋
朝代 清代
作者 乾隆
释义

澄观斋原文

诸峰嶊崣锦开轩,一水潺湲玉映门。

入画林泉真恰当,迎人松菊喜犹存。

寻常物态皆含理,妙合天倪欲忘言。

宝额重瞻惠迪吉,圣人明示此探源。

诗词问答

问:澄观斋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澄观斋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澄观斋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八十一

2. 去声

参考注释

嶊崣

见“ 嶊嵬 ”。

开轩

开窗。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晋 张协 《七命》:“望玉绳而结极,承倒景而开轩。” 南朝 宋 谢瞻 《答灵运》诗:“开轩灭华烛,月露皓已盈。”

潺湲

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唐·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入画

纳入画中,形容景色的美丽

小山村的一草一木都可入画

林泉

(1).山林与泉石。《梁书·处士传·庾詵》:“经史百家无不该综,纬候书射,棊筭机巧,并一时之絶。而性记夷简,特爱林泉。”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此箇閤儿虽小,其间趣不让林泉。”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许浑》:“ 浑 乐林泉,亦慷慨悲歌之士,登高怀古,已见壮心。”

(2).指隐居之地。 唐 骆宾王 《上兖州张司马启》:“虽则放旷林泉,颇得閒居之趣。”《旧唐书·隐逸传·崔觐》:“为儒不乐仕进,以耕稼为业……夫妇林泉相对,以啸咏自娱。”《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我自今以后,纵然终老林泉,便算荣逾台阁。”

恰当

(1) 正好;适逢

恰当其时

(2) 合适;妥当

用词恰当

迎人

(1).迎接来人。 宋 梅尧臣 《对雪忆林逋》诗:“樵童野犬迎人后,山葛棠梨案酒时。” 沉从文 《湘行散记·鸭窠围的夜》:“两山不高而翠色迎人。”

(2).善待人;令人喜爱。 清 孙道乾 《小螺庵病榻忆语》:“少奇慧,善解书义;性孝,处父母侧,婉婉迎人。”《歧路灯》第六七回:“不知此乃 张类村 一生善气迎人,所以生下这个好后代来。”

松菊

松与菊不畏霜寒,因以喻坚贞节操或具有坚贞节操的人。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唐 刘禹锡 《酬令狐相公赠别》诗:“田园松菊今迷路,霄汉鸳鸿久絶羣。”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二八:“ 陶潜 酷似 卧龙 豪,万古 潯阳 松菊高。”

常物

(1).长久存在之物;固定不变之物。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且荣位势力,譬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不可得留也。”《清史稿·礼志十》:“凡贡物各将其土实,非土产者勿进。 朝鲜 、 安南 、 琉球 、 缅甸 、 苏禄 、 南掌 皆有常物,餘唯其所献。”

(2).一般的东西;普通物品。 唐 王度 《古镜记》:“友人 薛侠 者,获一铜剑,长四尺,剑连於靶;靶盘龙凤之状,左文如火燄,右文如水波,光彩灼烁,非常物也。”

(3).指常人。 明 唐顺之 《方圆砚铭》:“恶方喜圆,常物之情;喜方恶圆,幽人之贞。皆物我之相笑,无益损乎尔形。”

合天

合乎自然;合乎天道。《庄子·达生》:“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郭象 注:“不离其自然也。” 唐 彭朝曦 《勤政楼视朔观云物赋》:“静以法地,动而合天。”

忘言

(1).谓心中领会其意,不须用言语来说明。语本《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国 魏 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隐士,鬚髮皆皓然,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 宋 陈师道 《次韵德麟植桧》:“萧萧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惭搜句百无功。”

(2).指不借语言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友谊。《晋书·山涛传》:“后遇 阮籍 ,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韩愈 《祭薛中丞文》:“况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须言说。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言事·抗疏中辍》:“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权奸已败,即往事果真,亦当忘言,此等追叙,似乎蛇足。”

迪吉

《书·大禹谟》:“惠迪吉,从逆凶。” 孔 传:“迪,道也。顺道吉,从逆凶。”后因以“迪吉”表示吉祥,安好。《 * 词话》第三九回:“一门长叨均安,四序公和迪吉。” 明 李东阳 《奉谦斋徐先生书》:“ 赵中书 回,知尊候迪吉,足慰下怀。” 清 朱之瑜 《与三木高之书》之六:“归乡之后,屡询兴居,知闔宅迪吉,可胜欣慰。”

圣人

(1) 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时也专指孔子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唐· 韩愈《师说》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2) 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明示

明确地说出;明确地指示;明白地表示

明示后学

探源

寻求源头;探求本源。 宋 张九成 《辛未闰四月即事》诗:“相马须相骨,探水须探源。” 明 袁宗道 《刻<玉海>序》:“而此书繇天地及经籍制度,探源遡流,櫛比鳞次,万无漏一。”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盖其探源泝流,自《风》《骚》以及 汉 、 魏 、六朝诸才人,无不悉其才力而默相比较。”

随便看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Suppu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