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虎家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楼钥 |
释义 | 虎家原文辛勤玉柙更珠襦,或见叉牙出骨须。鸷兽一心能护法,敝帷千载尚全躯。 余威凛凛空埋骨,遗像眈眈若负嵎。 及见当年梅子熟,自应惊倒老妖狐。 诗词问答问:虎家的作者是谁?答:楼钥 参考注释辛勤勤劳而肯于吃苦 玉柙(1).见“ 玉押 ”。 (2).古代王侯等的葬服。《汉书·佞幸传·董贤》:“及至 东园 祕器,珠襦玉柙,豫以赐 贤 ,无不备具。” 颜师古 注:“ 东园 ,署名也。《汉旧仪》云: 东园 祕器作棺梓,素木长二丈,崇广四尺。珠襦,以珠为襦,如鎧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要以下,玉为柙,至足,亦缝以黄金为缕。”《后汉书·礼仪志下》:“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璽,玉柙银缕。”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发宋陵寝》:“帅徒役顿 萧山 ,发 赵氏 诸陵寝,至断残支体,攫珠襦玉柙,焚其胔,弃骨草莽间。” 明 屠隆 《昙花记·郊游点化》:“早见狐狸穿墓道,珠襦玉柙,桐棺瓦器,一样草萧萧。”参见“ 玉匣 ”。 珠襦(1).贯珠为饰的短衣,古代帝、后所服。《汉书·霍光传》:“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贯珠以为襦,形若今革襦矣。” 清 钱士馨 《甲申三月纪事》诗:“血溅珠襦迷断篋,露零银树覆宫墻。” 清 查慎行 《花田咏古》:“珠襦梦断鸦啼曙,粉麝香消雨洗春。” (2).古代帝、后及贵族的殓服。 元 虞集 《赋吴郡陆友仁得白玉方印》诗:“珠襦已随黄土化,此物还同金雁翔。” 清 唐孙华 《耶律丞相墓》诗:“君不见, 赵 家玉匣埋 皋亭 ,珠襦甲帐同飘零。” 叉牙参差,歧出不齐。 唐 韩愈 《落齿》诗:“叉牙妨食物,颠倒怯漱水。” 方成珪 笺正:“ 王文考 《鲁灵光殿赋》:‘枝掌杈枒而斜据。’ 李善 注:‘杈枒,参差之貌。’此不从木,盖古通用。” 唐 柳宗元 《辩文子》:“其意绪文辞,叉牙相抵而不合。” 宋 梅尧臣 《宣城马御史酒阑一夕而西因以寄之》诗:“叉牙铁鏁漫横絶,湿櫓不惊潭底龙。” 鸷兽猛兽。《后汉书·马融传》:“鷙兽毅虫,倨牙黔口。”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永清县庙》:“余名 廓 ,为上帝所命,於 金 、 商 、 均 、 房 四郡之间捕鷙兽。” 一心(1) 全心全意地;专心;一心一意 一心为革命 (2) 齐心;同心 万众一心 护法(1) 护卫佛法 (2) 护卫佛法的人,后指给寺庙施舍财物的人 敝帷亦作“ 敝幃 ”。破旧的帷帐。比喻微贱之物。 宋 王禹偁 《归马华山赋》:“免随棹鞅之人,扬尘紫塞;非有敝帷之费,朽骨清溪。” 宋 苏轼 《别黄州》诗:“病疮老马不任鞿,犹向君王得敝幃。”参见“ 敝帷不弃 ”。 千载千年。形容岁月长久。《汉书·王莽传上》:“於是羣臣乃盛陈‘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载同符’。” 唐 韩愈 《歧山下》诗:“自从 公旦 死,千载閟其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三年丧》:“惟我 纯皇 孝挚性成,力阻浮议,使千载之陋,更於一旦。” 全躯保全自己的身体、生命。《汉书·司马迁传》:“今举事壹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僕诚私心痛之。”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一:“内外大小之臣,具思全躯保室家,不復有所作为。” 郭沫若 《海涛集·跨着东海》:“你虽然离开了祖国,离开了工作岗位,你不应该专门为全躯保妻子之计,便隐没下去的。” 威凛凛犹威风凛凛。 元 无名氏 《盆儿鬼》第一折:“则见他威凛凛一表身材大,明晃晃一把钢刀揢。” 清 李渔 《风筝误·习战》:“蠢生生,如犀增跳踉;威凛凛,如虎增肥胖。”《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只见他芙蓉面上,掛一层威凛凛的严霜,杨柳腰间,带一团冷森森的杀气,雄纠纠,气昂昂的。” 靳以 《下场》:“他看见上了装的 杨老板 从楼上下来,那威凛凛的扮相,真是少有的。” 埋骨埋葬尸骨。《后汉书·度尚传》:“ 磐 埋骨牢槛,终不虚出,望尘受枉。” 唐 白居易 《题故元少尹集后》诗:“ 龙门 原上土,埋骨不埋名。” 宋 陆游 《出西门》诗:“青山是处可埋骨,白髮向人羞折腰。” 明 方孝孺 《买臣妻墓》诗:“青草池边一故丘,千年埋骨不埋羞。” 遗像死者生前的照片或画像 眈眈形容眼睛注视 虎视眈眈(凶猛地注视)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聊斋志异·狼三则》 负嵎见“ 负隅 ”。 当年在事情发生的同一年 这个新建的厂子当年就收回了投资 梅子梅树的果实 惊倒震惊倾倒。 宋 苏轼 《次韵秦观秀才见赠》:“江湖放浪久全真,忽然一鸣惊倒人。” 元 虞集 《题韩干画马》诗:“昔观祕府 韩 絶少,得见 龙眠 已惊倒。”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